![]()
□蒋璟璟
近日,记者从江西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庐山“9·27”驴友野游救援事件处理有了最新进展,当地政府依法依规对被困“驴友”追偿7.4万元救援费用。此前,该野游活动组织者已被行政拘留10日。这波“又罚人又追钱”的操作,是江西省首例违规探险“双惩”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探险活动越来越火的今天,这一案例无疑具有警示意义和示范价值。(潮新闻)
不按规定路线游览、擅自去未开发区域“探险”,此类野游酿祸的案例,不胜枚举。铤而走险最终受困虽是咎由自取,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又不能不救。以往很长时间以来,由此产生的费用如何分摊,一直是笔糊涂账。而近年来,各地均就此亮明态度“责任自负,费用自担”,这算是开启了拨乱反正的第一步。置于这种背景下,江西此番首次对违法违规探险活动实行“双惩”,算是将这一进程再向前推了一步。
何谓“双惩”?也即,既追究行政责任,给予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又追究民事责任,即追偿救援费用。其实,严格说来,要求支付救援费用,并不能算是“惩罚”,这顶多是事后支付,是非常正常的市场化支付行为。其是补偿性,而非惩罚性的。与之相较,真正的惩罚,实则是“行政拘留”,当然其适用对象,也仅仅是“野游活动组织者”。明知存在巨大安全风险,却仍旧组织十余人去“未开发区域探险”,加之其存在谋利性行为,喜提行拘属实不冤。
现实中,野游团、秘境游,已成为一种灰色的规模化生意。暗地从事这一营生者,不在少数。而这类生意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把很多小白带入险境,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存在伦理上的巨大瑕疵的。不同于对“黑导游”的持续打击,此类“险境游”并不是传统的组团、地接模式,而更多是依托于“私域营销”,更具隐蔽性,也更能精准到达“潜在目标客户”——如何有效治理这一灰色生意?光靠出事后的追罚,显然远远不够。
江西省首例违规探险“双惩”案例,这仍是出事后才后知后觉的追加,出事之后依法处罚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但如何改变此类险境游“不出事就不会管”的监管盲区,才是下一步真正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