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不见人照常扫墓,土地不够祖宗让路,孝心还得另找地方安放
每年清明时节,高速路上堵得没法走,火车站也挤满了人,大家赶着回老家去上坟祭祖,人们烧起一堆堆香烛纸钱,摆上照片和供品,可要是想找到几百年前的普通坟墓,几乎不可能,连土包也很难看到,这不是后代不孝顺,是老坟自己慢慢消失了。
![]()
老坟其实很脆弱,以前人们埋的是木头棺材,几十年就烂没了,坟堆是用土堆起来的,风吹雨打,草根往里钻,老鼠野猪过来拱一拱,三五年就塌成平地,后来盖房子、修路或者种田,直接把坟压在下面,很多人走过去也不知道脚下踩着谁家的祖先,不是后人不想找,是真的找不到了。
![]()
宋朝以后,人们逐渐不再依赖坟头祭祖,祠堂开始兴起,一家人聚在祠堂里祭拜祖先,比跑几十里山路去看一个土堆方便多了,民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五代以后的祖先名字记不清了,就不立碑,也不维护坟墓,坟墓从“永远住的地方”变成“办完事就撤的临时点”,这件事既现实,又显得聪明。
![]()
战乱和灾荒才是破坏坟墓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时期死去的人太多,来不及一一埋葬,只能堆在一起掩埋,明清时瘟疫频繁,官府担心疾病传染,往往将尸体焚烧或深埋而不立碑,盗墓行为更是自古就有,汉代就出现了专门挖掘墓葬的队伍,大型陵墓多次被盗掘,小型坟茔更是无人看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坟墓难以长久保存。
大约在2010年的时候,河南周口推行了一项措施,三年里拆除了三百五十万座坟墓,目的是为了腾出土地用作耕地,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多讨论,后来政策有所放宽,但很多旧坟已经不存在了,不只是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这些地方也在逐步实施类似做法,这不是因为政府心狠,而是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城市需要扩展,农民需要种粮食,坟墓占用的土地实在不能再让出去了。
![]()
现在的人讲究孝道,但表达方式变了,过去说祖坟风水好才能让子孙兴旺,如今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哪还有地方给每一代人都留个坟头呢,有人采取捡骨葬,把先人遗骨捡出来集中安放,更多人选择火化后将骨灰存进骨灰堂,家谱也好,祠堂也好,甚至在微信群里发张照片祭拜一下,也都算尽了孝心,说到底,不是人们不认祖宗,而是这个时代让大家换了个地方表达感情。
我老家那边,前两年把老坟平掉了,村里统一建了一面纪念墙,刻上所有名字,起初老人们都骂这个做法,觉得对祖先不够尊重,但过了一两年,清明节大家照样去那里烧纸、上香,还带着孙子孙女讲以前的事,人总能找到新的方式来表达心意,传统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得跟着生活走,坟虽然没了,孝心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
有些年轻人觉得,没有祖坟就没有根基,其实根基不在土里,而是在记忆里面,你记得爷爷的名字,知道他做过的事情,这比守着一个坟头要紧得多,现在的手机能存照片,录视频,写家族故事,比过去刻石碑还要清楚明白,科技不是冲淡感情,而是帮我们把感情放进更结实的容器里。
土地是固定的,人是能动的,祖先们当初选择土葬,也是为了生存考虑,现在活着的人要吃饭、要住房,就要想办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不是只有对着坟头才算尽孝,心里记着他们,在哪里都可以表达心意,重要的是别让那些形式困住了感情,别让老规矩影响了现实生活,坟墓可以没有,孝心一定要有,道理就这么简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