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则来自全球农产品贸易圈的消息引爆市场:中国国有巨头中粮集团出手,一次性拿下至少14船美国大豆,折合总量约84万吨,这批货物将在今年12月至明年1月陆续启运。这不仅是中国自2025年1月以来规模最大的美国大豆采购,更成为上个月中美元首韩国会晤后,双边经贸合作落地的标志性动作,给持续震荡的全球农产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的每一笔采购动向都牵动着国际市场的神经。而这次中粮的大手笔,从交易细节到时间节点,都暗藏着中美贸易关系回暖的清晰脉络。据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贸易商透露,此次采购的14船大豆中,8船来自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港口,计划在12月和明年1月分批次装运;剩余6船则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港口,全部安排在明年1月启运。贸易商明确表示,目前敲定的84万吨只是保底量,后续若有更多交易达成,总采购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这波采购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核心在于其背后承载的多重意义。从时间线来看,这是10月中美元首韩国会晤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兑现承诺的关键一步。今年11月初,白宫发布的经贸协议清单曾引发市场轰动:中国承诺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购买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更是每年保底采购2500万吨。当时不少市场人士还持观望态度,毕竟在此之前,中美大豆贸易曾经历长达半年的“冰封期”——据光明网10月报道,自2025年5月起,中国曾一度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这是近30年来首次出现此类情况。而中粮此次84万吨的采购,无疑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僵局,印证了中美经贸协议的落地力度。
对于美国农业界而言,这波采购堪称“及时雨”。大豆作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压舱石”,2024年出口额高达245.8亿美元,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4年中国采购的美国大豆占其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但受此前贸易摩擦影响,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40%骤降至2024年的22.8%,大量美国农场主面临库存积压、价格承压的困境。特朗普上周在公开讲话中就曾透露,“中国将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及其他农产品,相关采购已在推进中”,如今中粮的采购大单恰好印证了这一说法,让美国农业界悬着的心落了地。
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受中国采购利好消息刺激,芝加哥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在11月17日当天大幅上涨近3%,创下17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涨势背后,是市场对中美农产品贸易恢复常态的强烈预期。要知道,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全球大豆市场就陷入了持续的不确定性,美国大豆价格多次因贸易政策波动而剧烈震荡,而中国则逐步扩大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形成了多元化的采购格局。此次CBOT大豆期货的暴涨,本质上是市场对“中美大豆贸易互补性回归”的积极回应——美国有充足的产能,中国有庞大的需求,这种天然的贸易匹配关系,在贸易摩擦降温后迅速显现出强大的活力。
![]()
回溯中美大豆贸易的历程,不难发现此次合作的来之不易。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有近一半的大豆产量依赖出口,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持续攀升,两国在大豆贸易上原本就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但2018年以来的贸易摩擦打破了这种平衡,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巴西等国快速抢占,得克萨斯州农业专员希德·米勒就曾无奈表示,“贸易摩擦让巴西、阿根廷等国抢走了我们的中国市场”。而此次中美元首达成的经贸协议,恰好为这种互补性的回归搭建了桥梁,84万吨的采购大单只是一个开始,若照协议约定,今年最后两个月中国还将完成至少1200万吨的采购目标,未来三年每年2500万吨的保底量。
从我国市场的需求来看,此次采购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1.05亿吨,其中自美国进口2214万吨,占比21.1%。大豆作为豆粕、豆油的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到国内畜牧业生产和食用油供应的稳定。随着冬季来临,国内肉类、禽类消费进入传统旺季,畜牧业对豆粕的需求将持续上升,此时加大大豆采购力度,既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也能通过规模化采购平抑原料价格波动,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中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此次出手正是基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在兑现中美贸易承诺的同时,也为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3-2004年的“大豆风波”至今仍是中国农产品贸易史上的深刻教训,当时国际资本炒作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大量中国加工企业在高位采购后遭遇价格暴跌,最终陷入巨额亏损,70%的压榨企业被迫停产。而此次中粮的采购,是在中美元首达成明确协议、市场预期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进行的,既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成熟运作,也得益于双边贸易政策的确定性。这也从侧面说明,稳定的贸易环境对于两国企业都至关重要,只有摒弃贸易摩擦的零和思维,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全球贸易格局而言,中美大豆贸易的回暖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其经贸合作的走向直接影响着全球贸易的稳定。此次大豆采购大单的落地,不仅让美国农场主受益,也让中国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更向世界传递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分歧”的积极信号。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对华农业和畜牧业出口曾为美国提供了约21万个就业岗位,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恢复,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也将得到进一步保障,这种互利共赢的结果,正是双边贸易合作的应有之义。
按照白宫发布的协议清单,未来三年中国每年将购买至少2500万吨美国大豆,这一规模将使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逐步回升,也将让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随着贸易合作的深化,双方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物流运输、定价机制等方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建立更加稳定、高效的合作模式。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仍可能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贸易合作的持续推进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美国而言,需要保持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避免动辄挥舞关税大棒,为双边贸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中国而言,将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双边贸易向更加平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次中粮84万吨美国大豆采购大单的落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美经贸合作的新空间。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暴涨行情,到美国农场主的欢欣鼓舞,再到国内市场的稳定预期,这波采购带来的积极影响正在持续扩散。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美两国通过农产品贸易的合作,不仅能实现各自的发展需求,更能为全球贸易的稳定增长注入动力。相信随着更多经贸协议的落地实施,中美贸易关系将持续回暖,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正能量。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也意味着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将更加稳定,物价波动将进一步减小,真正实现“贸易合作惠及民生”的美好愿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