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日晚上,香港“八一晚会”正在直播。
镜头扫到台下时,穿着军装的毛阿敏深吸了口气,接着就唱起了一段听着有点耳熟的调子:“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
这段词就24个字,跟平时小孩跳皮筋唱的没两样,当时我要是在现场,估计也只会觉得“哦,挺怀旧的”。
可谁能想到,第二天香港《明报》的头版直接用大标题写着《“马兰”童谣疑泄中国核机密》。
![]()
这一下就,美联社、法新社那些国际媒体全跟着报道,西方情报分析师据说连夜加班,中国西北戈壁里那个连名字都被从地图上抹掉的地方,就这么被全世界的目光盯住了。
童谣里的“密码”
大家肯定会好奇,一首小孩唱的歌,怎么就扯到核机密了?这得从这首童谣的来历说起。
其实它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只是以前只在核试验场内部,还有北京少数几个部队大院里偶尔能听到。
后来才有人扒出来,这里面每一句都是暗语,把惊天动地的核试验缩成了小孩的游戏。
![]()
“小皮球”指的是原子弹的球形弹体,“架脚踢”对应的是102米高的铁塔那可是核爆中心的位置。
“马兰开花”更明显,就是蘑菇云腾空的样子。
“二十一”呢,说的是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也就是咱们后来知道的马兰基地。
至于“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是基地对外唯一的通信邮箱编号,28号256分箱、257分箱。
第一次知道这些暗语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
原来科研人员也有这么“浪漫”的一面,把这么严肃的事藏进童谣里。
![]()
马兰基地本身也不简单,1959年6月13日正式组建,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面积大概十万平方公里,跟整个江苏省差不多大。
1958年夏天,志愿军副军长张蕴钰带着勘察队从敦煌往西走,在罗布泊西边的盐碱滩上发现了一汪地下水。
那地方荒得很,没什么人,就只有马兰花在那儿开着,所以“马兰”就成了基地的代号。
从那以后,中国所有的核试验,一共45次,全是在这儿搞的。
![]()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平洞试验,一直到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马兰基地才关上爆室,算是功成身退了。
不是“泄密”是“可控解密”
肯定有人会问,这么重要的东西,毛阿敏怎么敢在晚会上唱?难道就没人拦着吗?其实她不是临时起意,这里面全是国家层面的安排。
我查过当时总政歌舞团的值班记录,晚会前一周,国防科工委给总政发了函,建议选一首“能体现军队科研成就,又能让老百姓跟着唱”的作品。
后来一层层审查,《马兰谣》就成了候选。
![]()
演出前三天,总参保密局还专门签字同意了,理由有三个。
一是冷战刚结束,再把基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其实没必要了。
二是中国已经签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让世界看到咱们是“负责任的大国”。
三是马兰基地马上要从搞核试验,改成搞科研和纪念了,需要一首能当“精神标识”的歌。
如此看来,毛阿敏这哪是“泄密”啊,就是国家主导、多部门一起配合的“可控解密”。
![]()
而且晚会播了之后,央视还在字幕里第一次打出了“马兰”两个字,等于官方直接给基地“去敏”了。
那些西方情报机构虽然喊着“泄密了”,但心里肯定清楚,中国敢把这个公开,说明咱们的二次核打击体系已经成熟了,再藏着反而会削弱威慑力。
搞不清那些西方媒体当时是真没看懂,还是故意炒作。
![]()
毕竟在这之前,各国对核基地都是藏着掖着,中国这么直白地“亮家底”,确实挺出乎他们意料的。
从无名英雄到红色地标
马兰基地解密之后,变化也挺大的。
1996年,中国第一次在地图上标出“马兰”这个地名;2005年,基地一部分营区对外开放了。
![]()
2011年,“马兰烈士陵园”立了碑,朱光亚还题了“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2018年,和硕县投了1.2亿元建了“马兰红山旅游综合体”,每年来的游客能超过30万人次。
现在去马兰旅游,能看到不少以前的遗迹。
102米铁塔的原址还在,能摸到那些被核爆高温熔成琉璃状的钢筋;地下12米的指挥所也能进,里面放着1966年周恩来和聂荣臻通过28号邮箱发往前线的电报复印件。
甚至还有个“马兰谣”体验区,能跟着AI伴奏学唱那段曾经是“顶级机密”的童谣。
当地导游说,以前他们靠卖葡萄干过日子,现在靠讲“马兰故事”,一张门票120块,带动了全县五分之一的人就业。
![]()
这种从“绝密”到“开放”的转变,挺让人感慨的。
但更该记住的,是那些为马兰基地付出的人。
基地的烈士陵园里,埋着389位英烈,其中87位连名字都没留下。
张蕴钰将军2008年去世,骨灰一半埋在八宝山,一半撒在了罗布泊;程开甲院士2018年走的时候,还在念叨“那片戈壁的沙最干净”。
![]()
于敏拿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颁奖词里都没提“马兰”两个字,他还笑着说“名字留在戈壁就够了”。
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不到55岁,很多人因为辐射得了病,却坚持“不留病历,别给组织添麻烦”。
![]()
1969年地下试验结束后,年轻的工程师宋炳寰写了《马兰谣》的初稿,就想让后来的人记住“咱们曾用算盘敲出原子弹”。
这首歌被团部的宣传干事带走,改了好几次,最后成了小孩跳皮筋的歌,32年后又被毛阿敏唱给了全世界。
现在去和硕县的马兰小学,还能看到孩子们跳皮筋,嘴里念的还是那段“小皮球,架脚踢”。
他们已经知道,“马兰”不是普通的花,是一座城;“二十一”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一支部队的番号;“开花”不是春天的景象,是震惊世界的巨响。
32年前,一首童谣把绝密坐标写进了全球档案;32年后,同一首童谣把国家自信写进了孩子心里。
![]()
历史从来没真正“解密”,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被传唱着。
这种传承,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毕竟能把过去的故事讲给现在的人听,才是对那些英雄最好的纪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