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以青年之力筑能源未来共 3759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9 分钟
11月12日,“2025未来能源领袖计划”总决赛在北京圆满落幕。该项目由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与益优青年联合发起,致力于行业人才的培育,报名队伍覆盖全国68所高校。经过半年招募选拔,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10支队伍脱颖而出,于11月9—12日参与封闭式冬令营,最终围绕两大能源前沿赛道展开巅峰对决,为行业转型注入青年智慧。最终,四川大学“微囊热控”队和同济大学“宇宙第一无敌队”两支队伍凭借优异表现,分别摘得热管理液与EV充电站两条赛道的桂冠。
4天沉浸式淬炼,直击行业真问题
本次冬令营以“实战导向”为核心,课程设计全面对接能源行业实际需求。4天时间里,10支队伍先后参与商业价值评估、能源转型宏观政策等专业分享,接受壳牌人力资源部模拟面试实战训练,并深入壳牌四元桥充电站、国精数据中心、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开展实地参访,直观感受热管理系统应用、充电站运营等场景的核心痛点。从行业专家面对面答疑到小组方案集中打磨,从赛道专属课程学习到总决赛彩排演练,全流程沉浸式培养让青年学子快速完成“校园思维”到“行业视角”的转变。
11月12日的总决赛现场,两大赛道各5支队伍依次登台,通过“方案陈述+现场答辩”的形式,接受专业评审团考核。最终,经过各位评委综合打分,各赛道冠亚季军奖项逐一揭晓,壳牌集团幕僚长托尼努南(Tony Nunan),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曲雪梅,石化联合会党委常委、外资委主席兼秘书长庞广廉等嘉宾共同为获奖团队颁奖。
![]()
壳牌集团幕僚长努南表示:“能源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 —— 他们既具备创新精神、大胆构想,也有对数字化工具的熟练应用及跨学科思维。壳牌很自豪地在中国发起了‘未来能源领袖计划’这项活动,旨在激励并赋能未来的能源领导者,鼓励他们展现创新视角与商业构想。”
两大赛道破题,青年智慧点亮转型方向
本次赛事聚焦能源行业两大核心议题,10支队伍精准切入行业痛点,交出了兼具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创新方案。
赛道一:热管理液商业化,破解“技术落地”难题
热管理液是数据中心、AI算力、储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驱动、超充等领域的核心支撑,其相关应用正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但规模化商用存多重瓶颈:政策上,数据中心PUE(电源使用效率)≤1.25、欧盟2026年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使用禁令下,无氟配方热导率降15%~20%;市场上,新技术验证需18~24个月,无统一标准,氟化液回收率不足50%;成本上,数据中心液冷初期投资高30%~50%,车企单车冷却液单次替换成本超500美元;技术上,高效散热、材料兼容、防泄漏与腐蚀保护等问题制约浸没式冷却解决方案的落地推广。
针对这些痛点,参赛队伍形成差异化突破:四川大学“微囊热控”队创新双模态冷却机制,无氟配方满足PFAS禁令要求,PUE降至1.1以下,适配“东数西算”工程;大连理工大学“芹晨破晓”队锚定“双碳”目标与PUE红线,依托壳牌高性能冷却液,以“联合认证+首选供货”模式切入集成商供应链;西安交通大学“交大新能热控队”推出“产品+服务+回收闭环”一体化方案,转型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各团队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合规保障等维度形成可复制路径。
各团队均紧扣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如纳米分散、双模态冷却)、商业模式(如联合认证、全周期服务)、合规保障(如无氟配方、回收网络)等维度形成突破,为热管理液技术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赛道二:EV充电站创新,重构“体验+盈利”双优第三空间
当前EV充电站正面临“盈利弱、体验差”的双重困境:商业上,90%以上收入依赖充电服务费,非充电收入占比不足5%;运营中,高峰时段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达4小时,乡镇站点日均使用率不足10%,时段性闲置与拥堵并存。急需破解两大核心难题:一是如何将30~60分钟充电等待转化为商业价值,二是怎样缓解供需失衡。
针对这两大困境,参赛队伍多维度创新:同济大学“宇宙第一无敌队”构建“效率+体验+需求+弹性”四维补能生态,整合移动充电、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方案,形成“充电+零售+异业合作”盈利矩阵;来自清华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星辰小队”以模块化设计,打造“充电+休闲+办公+零售”综合空间,非充电收入占比超40%;由香港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同学组成的“环太平洋集团”队打造“低碳微电网+AI智能运营+第三空间服务”三位一体架构,以光伏+钠离子储能实现削峰填谷,通过AI调度缩短等待时间,配套“电池体检+场内权益”提升用户转化。
这些方案均依托壳牌现有资源降低落地成本,从“全场景覆盖”、“精准人群运营”、“技术赋能效率”和“多元盈利创新”四个方向突破,为充电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
实战中读懂能源转型,谁是未来能源领袖?
![]()
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曲雪梅表示,同学们在赛场展现的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让“未来能源领袖”的形象更加具象。壳牌看重的决策力、成就力和关系力,在选手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用数据和逻辑支撑方案的系统思考,是决策力的雏形;从构思到落地攻克难关的坚持,是成就力的实践;团队协作中彼此补位、倾听交流的姿态,是关系力的注脚。
4天的沉浸式参与,让青年学子对能源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收获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蜕变:
四川大学肖宇杰:“钦佩壳牌与石化联合会搭建的平台,不仅选拔人才,更传递能源转型的责任。通过比赛接触前沿动态、对接企业实操,启发我未来科研既要深耕技术,也要培养宏观视野,主动接轨业界。”
同济大学孙诗琪:“我们团队多次参与壳牌赛事,这次更深刻感受到其企业责任与文化。通宵打磨方案是磨炼,廖华教授的政策分享更颠覆认知——能源升级要平衡多重目标,传统能源并非全面替代,储能‘闲置即储备’的观点,让我对接企业有了更务实的思路。”
清华大学梁德超:“打造壳牌‘第三空间’EV充电站时,深切体会到能源转型不只是技术设施升级,更是生活场景与价值认知的重构。充电站从单一功能升级为‘充电+生活+生态’空间,见证能源服务从‘工具化’到‘场景化’的跃迁。以用户需求为锚、创新场景为载体,才能推动低碳生活落地,让每一次充电都成为拥抱绿色未来的实践。”
“无论奖项花落谁家,你们所获得的成长和支持,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曲雪梅寄语同学。
能源转型进入攻坚期,青春动能注入新活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已进入攻坚期。“2025未来能源领袖计划”以校企协同一体化的培育模式,既让青年接触行业前沿,也让企业捕捉到创新火花。
![]()
石化联合会党委常委庞广廉表示,从130余年前壳牌与中国能源事业初遇同行,到今天与青年一代并肩探索转型之路,这份“传承初心、创新向前”的力量,正是能源行业永续向上的根基。当前中国承载着全球约25%的能源需求,更在交通电动化、工业减碳等领域以“领跑者”姿态破局前行,我们正从“能源大国”迈向“能源强国”,光伏、风电领跑全球,氢能、储能加速布局,每个领域都需要兼具创新与实干的人才。
能源行业关乎14亿人的温暖,关乎产业链安全,更关乎人类绿色未来。青年身上闪耀的创新精神、跨界思维与数字素养,正是破解转型难题最需要的“青春动能”。石化联合会将持续携手壳牌等企业,搭建更多产学研用平台,推动创新成果对接行业需求,组织企业实践活动,为青年搭建成长通道,让大家的才华有处施展、理想有处安放。
“希望青年们带着‘三种能力’保持对能源事业的热爱,若做科研敢闯技术‘无人区’,若入企业扎根一线推升级,若参与政策立足全局献智慧,把个人理想融入能源转型的国家使命,用专业能力为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绿色变革贡献新生力量。”庞广廉强调。
记者手记:
人才与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场聚焦青年创新的赛事,不仅是一次人才选拔,更折射出能源行业转型深水区的核心诉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启示一:复合型人才是转型核心支撑
当前能源行业正经历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化工新材料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打破学科壁垒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刚需。本次活动中,跨专业团队的亮眼表现印证了“决策力、成就力、关系力”的重要性——技术人才保障方案可行性,商科人才优化商业回报,政策研究人才把握红利窗口。未来,“高校-企业-协会”三方联动需进一步深化,通过课程嵌入行业需求、实战项目替代纸上谈兵,构建适配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启示二:场景化创新破解行业痛点
能源行业创新已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青年团队的方案精准捕捉政策、市场、用户三方诉求:热管理液方案紧扣PUE政策与“东数西算”工程,充电站方案聚焦不同人群的分时、分场景需求。这提示行业,唯有扎根实际场景,将绿色技术与差异化需求深度绑定,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启示三:青年创新生态需持续赋能
能源转型是长期革命,需要新生代的持续参与。本次项目以“真场景、真问题”搭建赛场,将热管理液商业化、EV充电站创新等行业痛点转化为青年实践课题,这种“校企协同一体化”的培育模式,既让青年接触行业前沿,也让企业捕捉到创新火花。未来需更多此类平台涌现,让青年创新活力与行业实际需求深度耦合,同时完善“创新方案-产业落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为石化大国迈向石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为未来能源领袖点赞!你更看好哪个赛道的创新方向?欢迎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