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宁夏,景致仍具韵味。贺兰山下葡萄园连绵、酒香萦绕;六盘山间云杉凝黛,橙黄点缀;罗山深处油松挺拔,褐黄垂落……这如画景致,正是宁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精心绘就的生态答卷。
宁夏作为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关键节点,着眼全局、率先作为,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修复规划层级体系,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覆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自2019年起,宁夏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将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纳入“三级三类” 刚性框架,“1+5+15”三级规划体系全面形成。其中,自治区级规划锚定“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将全域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草原、南部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区;市级规划聚焦区域协同,统筹推进流域与生态廊道治理;县级规划突出“一县一策”,细化修复措施,形成“总纲引领、市域协同、县域落实”的闭环机制。依据规划,到2030年,宁夏将建成“三廊四带一环”生态网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将提升至80%以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较2025年增长20%。
依托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宁夏因地制宜、分类施治,推动昔日“生态伤疤”蜕变为绿色发展“聚宝盆”。贺兰山东麓镇北堡矿区践行“矿山修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葡萄酒”工程,建成20余家酒庄、12家民宿,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13万人就业,当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六盘山区隆德县修复废弃矿山4000余亩,让“石头山”变生态公园;西吉县对月亮山水源地实施近8000亩低效林改造,水源涵养能力与村镇环境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宁夏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608个,修复面积达120万公顷,生态修复成果持续显现。
为破解过往“上下脱节、权责不清”难题,宁夏创新推出三项关键制度:实行市县规划报批前自治区审核机制,确保与“一河三山”总体格局衔接;自治区统筹编制黄河一级支流生态修复方案,化解跨区域治理争议;推广“以地换林”“以林养林”等模式,构建“山林+”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2025年9月,宁夏以“三级”规划体系为核心的6个方面16条经验在黄河流域各省(区)推广;2024年年底,固原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从贺兰山东麓的“紫色经济”到六盘山的“绿色银行”,从黄河岸边的湿地重生到草原上的生灵回归,宁夏正以“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笔,在“塞上江南”的广袤土地上,持续绘就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
(新华社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