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备受瞩目,然而在产销两旺的背后,一些值得警惕的行业隐忧也逐渐浮现。”
上为新华社对现阶段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点评。
![]()
具体还有:
当前部分车企陷入重营销轻研发、重概念轻实用的竞争误区,发布会沦为专业术语和浮夸话术的秀场;零部件命名追求“武侠风;”普通技术被刻意神秘化;配置名称越来越难记、难懂,被网民批评为“语言腐败。”更有甚者通过“拉踩同行”“阴阳友商”等手段博取关注,迷信“黑红也是红”“有了流量就是成功。”让消费者在信息轰炸中掉入营销陷阱。
“浮夸风”“巧嘴风”还吹向销售数据,有的车企热衷于发布“几分钟破万”等亮眼战绩,甚至出现“订单注水”等现象。
频繁发布周期过短的数据榜单,逐渐异化为营销工具。
既干扰消费者判断,也加剧行业内卷。
今年9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与虚假宣传;正是对此类乱象的及时回应。“浮夸”赢不来真口碑,“巧嘴”说不出硬实力。车企若只沉迷于营销包装而忽视核心技术研发,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露出短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依靠安全可靠的品质,持续创新的能力与真正务实的服务,唯有让技术回归技术,让产品说话,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在全球赛道上行稳致远。
![]()
评论鞭辟入里,某些自主品牌应当自省了。
无需避而不谈,现阶段存在上述问题的汽车制造商和品牌基本都来自自主品牌;其惯用的营销手段以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模糊系统功能边界,为功能制造边界不明的想象空间,进而给品牌和产品制造神秘感。可是这样的做法一旦覆盖诸如辅助驾驶等直接关联行车安全的配置,其也必然为用户的用车安全带来隐患,类似的案例在个别美系品牌和多个自主品牌的产品上出现过!可是由于厂家掌握最终解释权,结果类似的案例无一由车企承担后果。
![]()
行业清朗每每再讲,自主品牌唱的最响。
网络水军看似嚣张,为何忽视背后甲方?
会有人无聊到自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黑某个汽车制造商或品牌,同时去抬另一个品牌吗?当然不会有。只要找到网络水军严格来说都能找到甲方企业,也就是说这些网络水军显然是受雇于某些车企。自主品牌之间的拉踩情况比较严重,但笔者不认为这是网络水军的自发行为。
同时诸多知名车企创始人或高管在公开场合中(参考发布会)明目张胆的拉踩友商和竞争品牌,使用一些看似模棱两可的话术;比如“如何领先”“某某万内最好”“技术领先多少代”或者“掌握定价权”等话术,领先于谁?不说清楚就是领先于全行业——有些网络水军不过是踩一抬一,而这些话术却是踩了除自家以外的所有企业。
更有甚者还在讲国内汽车市场最终只会剩下几家车企,但却不明确说会剩下哪几家;结果只会为消费市场带来选择焦虑,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拉踩吗?
![]()
![]()
讲故事、讲情怀,甚至通过民粹手段煽动用户和品牌粉丝情绪,通过春秋笔法和手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正掀起网络乱象的不是那些水军;水军不过是工具,工具自身没有情绪,情绪来自掌控工具的甲方!也就是那些企业。
所以新华社的点评还是相对隐晦的,说穿了,某些企业可能真会非常尴尬。
并且如果要一一溯源的话,“订单注水”的本质是数据造假,“零公里二手车”是数据造假,“夸大功能边界”的描述实际也是造假;有些完全不切实际,或者没有任何权威机构认定与参考的所谓领先、超越或第一,其行为均违反广告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行为是企业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类似的行为真的会被无限包容吗?
![]()
竞争依靠的是技术,是产品品质,是主流市场用户所需要的经济实用型产品。
用户不需要与企业和品牌共情,品牌价值只是锦上添花。
不能本末倒置。
某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当沉淀下来了,否则的话,在未来长期的竞争中,其失去的可能不仅是本土市场的份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