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街上遇到很多日本游客,他们不去故宫拍照,也不去长城游玩,反而直接去了同仁堂、马连道茶叶市场和潘家园,如果你跟着他们走一走,会看到这些人手里提着成包的中药材、散装的茶叶,还有几十块钱的老瓷片,他们每年都愿意花高价买机票、订酒店,专门跑来中国,一次就买好几万块的东西,打包寄回日本。
![]()
这帮人不是来玩,是来采购补给的,日本那边汉方药原料大多靠进口,价格比北京贵一倍多,同仁堂药材便宜又地道,他们买回去自己用,也送给同事朋友,茶叶更是重要部分,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这些,在日本超市买不到原生态散装货,日本人喜欢没加工过的感觉,觉得这才是真东西,一次就买十斤以上,回家分给亲戚,也算很有面子。
![]()
在潘家园的摊位里,人们不去挑那些值钱的古董,反而专门找几块钱的旧书、老照片和碎瓷片,这些东西在日本的小圈子里很受欢迎,有人把它们当作“中国故事”的道具,放在家里或者用在沙龙活动上,秀水街的高仿包也卖得火,一个几百块,不是为了骗人,而是图个实用,日本职场送礼的压力大,正牌奢侈品太贵,这种外观差不多的包送人不会丢面子,也不用心疼钱。
![]()
如今带着孩子来考察教育环境的家庭越来越多,他们不是单纯旅游,而是专门了解学校情况,望京和三里屯附近的双语学校成为这些家长的主要选择,家长们询问入学条件、课程安排,还打听周边租房和超市信息,他们认为让孩子早点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有些家庭会带孩子去故宫转转,目的不是看风景,而是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能力,算是提前适应环境。
![]()
对这些游客来说,北京早就不是一个观光的地方了,他们关心药材是不是可靠,茶叶价格合不合适,孩子上学容易不容易,租房子方便不方便,城市的作用变了样,它不再是个拍照打卡的景点,而是能帮忙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哪家药店有会说日语的服务员,哪家茶叶店能给茶叶做真空包装,哪个摊主会用中文说“多少钱”,这些都成了他们做选择的依据。
本地商家逐渐跟上节奏,同仁堂配备日语服务人员,马连道茶庄几乎每家都备着真空机,潘家园的商贩也开始学着说“你好”“多少钱”“能便宜些吗”,这些变化没有文件要求,但生意做久了,大家自然明白该往哪里调整,这不是政策推动的结果,而是市场自己在转动。
![]()
这些日本游客的做法,其实很有意思,他们不喊口号,也不谈文化输出,就是忙着买东西、问问题,买药是因为便宜又保真,买茶是因为种类多味道好,买瓷片是因为能带出故事,买包是因为实用又不贵,他们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提供生活解决方案的地方,而不是单纯旅游的去处,这种信任不是靠宣传得来的,是通过一次次采购、一回回对话、一张张发票慢慢积累起来的。
我见过几位常来的日本客人,他们每年都来,每次都买差不多那些东西,路线也固定,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看看,他们只是笑着说这里的东西别处找不到,这话听起来简单,但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我们总觉得自己这儿缺这缺那,可人家却觉得我们这里有真东西,这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有多厉害,而是我们还没把那些平常的、身边的东西当成一种资源好好经营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