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6世界非遗·中国春晚”南通甄选非遗大秀在江苏省南通市区钟楼广场举行。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旗袍秀、民乐演奏、红歌合唱等精彩节目,生动呈现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完美融合,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现代舞台焕发新生,展现出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2024年12月29日,南通艺术团带着融合蓝印花布技艺与《南通好家园》音乐的旗袍秀节目登上央视舞台。为了让演员们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团队专程走访了南通博物苑、沈寿艺术馆和蓝印花布博物馆,并通过专业形体培训提升艺术表现力,使传统技艺通过现代舞台实现了更具感染力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延伸到生产技术与展演形式的多维探索。在扎染领域,华艺集团打造的国内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通过AI技术将传统注染效率提升至人工的5-6倍,在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这些融合科技与传统的扎染作品惊艳亮相。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来源于央广网)
同期举办的“城南乐事”游园会通过剪纸展销、民乐展演等形式吸引超300万人次参与,其中天生港镇举办的全国“村晚”活动中,陆家锣鼓与锄箫古琴的创新合奏,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舞台上迸发新活力。
![]()
(图片来源于中国日报网)
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南通的活态传承同样成果斐然。梅庵派古琴艺术在历史上通过琴社传承,如今南通市文化馆等机构仍会举办包括古琴在内的免费培训班。更值得关注的是王化刚创作的《童》曲,将童子戏唱腔转化为民乐合奏,既保留锣鼓助节的特色,又通过专业编曲适应现代审美。这种创新理念同样体现在南通艺术剧院民族室内乐团的实践中,这支年轻乐团通过《火把节》《丝绸之路》等经典与现代交融的曲目,让传统民乐焕发新生。
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图景:通过博物苑的深度研学、AI技术的生产革新、传统乐器的现代编创、专业院团的舞台转化,形成了从传承到创新的完整链条。
活化社群记忆,非遗重塑城市精神
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成为连接社群情感的“黏合剂”。当海门山歌在舞台上唱响《采桃》的田园韵律,当蓝印花布旗袍在央视荧屏优雅绽放,这些浸润着乡音乡情的艺术形式瞬间唤醒了观众心底的集体记忆,观众感叹:“从《采桃》的田园情愫到《红木雕花匠》的匠人精神,每一首山歌都是南通风土人情的生动诠释!”
来自各行各业的“天籁之声”合唱团成员,因传唱《故乡老街》等本土歌曲而凝聚在一起;陆家锣鼓与天生港号子在“村晚”上的激情碰撞,更以熟悉的韵律点燃了全场共鸣。这些活动创造了跨越年龄、职业的共享空间,让市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在共同的艺术体验中强化了地域认同,重建了社群纽带。
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通过多元路径实现代际对话:宋卫香与女儿王妍蓉四代传唱海门山歌,从田间地头唱到国际舞台;吴灵姝家族坚守蓝印花布技艺,97岁的奶奶仍亲自示范;80后谢氏酒曲传人丁立与女儿之间正在形成的“女承父业”承诺,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全新接纳。
![]()
(图片来源于南通非遗)
与此同时,社区中的“茉莉工坊”让老人与孩童共学蓝印花布和山歌节奏,校园里的95后传承人通过每年50场“送戏进校园”活动,将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这种家族、师徒、社区三维度的传承模式,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代际对话中永葆生机。
代际传承的深厚底蕴,最终升华为城市精神的人文载体。从唤醒社群记忆的情感共鸣,到搭建代际对话的传承之桥,再到承载城市精神的人文表达,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非遗+文旅双向赋能,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创新路径与旅游产业深度交融,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产业价值的华丽转身。
位于文峰广场的“城市非遗会客厅”汇聚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十余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奇妙课”等互动体验,让市民在商圈中就能亲手体验扎染、刺绣等技艺,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隔阂。
![]()
(图片来源于南通文旅)
同时,“濠河夜画”沉浸式夜游项目运用水幕投影、3D Mapping等科技手段,将梅庵古琴、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巧妙融入夜色之中,为游客打造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奇幻之旅。重装开放的南通风筝博物馆更是将文物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完美结合,不仅完整呈现板鹞风筝制作工艺,还开发了哨口拼图冰箱贴等特色文创,让游客轻松带走南通的独特文化记忆。
![]()
(图片来源于江海晚报)
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城市,更在乡村绽放异彩。启东虎头鞋从濒临失传到成立专业公司,开发出车挂、香囊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参展巴黎博览会走向国际,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至。
海门余东古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旅游各环节,从古法小吃到AR寻宝活动,打造出沉浸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嘉年华,成功入选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优秀案例。在全国秋季“村晚”的舞台上,天生港号子与陆家锣鼓的激情演绎与“秋韵市集”相辅相成,线上直播观看量超15万人次,形成了“文化展演+集市消费”的良性互动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如东县古坳村的林韵堂木雕艺术馆由个人筹建,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培训,带徒30余人,不仅传承了技艺,更成为小洋口旅游线路上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上万人参观。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实现从保护传承到创新转化的跨越,这种创新转化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陈建桦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 南通网 江海晚报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南通史志网 南通日报 新华网 央广网 中国江苏网 中国日报网海门日报 南通非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