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开角型青光眼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其特征是前房角结构开放,但房水在流经主要通道的小梁网时受阻,导致房水积聚、眼压升高,进而压迫并损伤视神经,造成不可逆的视野缺损乃至失明。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滤过性手术由于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等不足,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发展迅速,新手术新技术不断涌现,青光眼治疗理念逐渐向"安全有效、精准微创" 转变。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唐莉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61岁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了四川省首例小梁网微支架植入手术。这一高精度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填补了省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四川省青光眼微创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西南地区广大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毫米之间的精准博弈
今年61岁的老杨(化名)被开角型青光眼困扰多年,最高眼压曾达28mmHg(正常眼压的范围通常为10-21 mmHg),长期使用两种降眼压药物,忍受着药物的副作用,还经常忘记点药。
持续的高眼压如同“隐形杀手”,不断威胁着老杨的视神经功能,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老杨找到华西医院眼科唐莉主任医师,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后,唐莉团队决定采用目前国际前沿的小梁网微支架植入术。这一手术的核心难点在于“精微操作”,术中所使用的钛合金支架直径仅0.36毫米,是目前可植入人体的最小医疗器械之一。
手术中,唐莉在高倍率手术显微镜下,通过一个仅2.2毫米的微小角膜切口,借助专用精密推送器,将两枚经肝素涂层处理的微支架精准植入患者眼内的施氏管。这两枚小小的支架如同在眼内搭建起“微型引流桥”,成功重建了房水生理流出通道,从根源上解决了房水排出不畅导致的眼压升高问题。
术后第一天,老杨的眼压降至10.5mmHg,因切口微小,无特殊不适,取下纱布后即可正常用眼,迅速回归日常生活,并且免去了术前每日点用降眼压药物的负担。由于联合了白内障手术,视力较术前有所提升。
术后2周复查,老杨的眼压维持良好,对此,老杨表示非常满意。
![]()
iStent inject W 微创青光眼支架(蓝色箭头处)
唐莉主任医师介绍,该技术的核心治疗目标是“以最小创伤重建生理功能”,通过精准植入微支架,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患者对降眼压药物的依赖,从根本上保护视神经功能,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了介于药物治疗和传统手术之间的重要治疗选项。
该技术适应症:开角型青光眼,尤其适合需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
华西眼科引领区域青光眼诊疗升级
此次四川省首例小梁网微支架植入手术的成功开展,并非偶然,而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长期深耕青光眼领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自2018年起,华西医院眼科便在省内率先布局青光眼微创治疗技术,逐步开展并常规化了十余种前沿术式,包括各种内路外路施氏管相关手术、二氧化碳激光辅助深层巩膜消融术、微创外引流手术等,形成了覆盖不同病情阶段、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完整微创治疗体系。
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科室已搭建起成熟的青光眼微创治疗平台,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复杂青光眼病例的个性化精准诊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西南地区眼科诊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始终以“引领区域眼科发展,守护民众眼健康”为使命,积极引入国际前沿技术,开展临床创新实践。
此次四川省首例小梁网微支架植入手术的成功,不仅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更将通过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式,带动区域内青光眼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技术的进步。
本文专家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