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11月17日报道,当德国默茨政府频频炒作“对华依赖”议题,酝酿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之际,德国商界却用实际行动作出了鲜明回应:从汽车巨头到化工领军企业,纷纷持续加码对华投资,无视所谓“安全警示”,以务实姿态深耕中国市场。
这背后,既是中国市场的硬核吸引力与巨额利润空间的驱动,更是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基于商业理性的必然抉择,深刻彰显了中德经贸合作的深厚根基与强大韧性。
![]()
中国市场的独特综合优势,让德国企业难以割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坐拥超大规模消费群体,更具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与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构成了不可复制的投资热土。
2023至2024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额逆势增长13亿欧元,总额攀升至57亿欧元;其中汽车行业作为核心支柱,占对华投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同期增速更是飙升至69%。宝马斥资38亿欧元在沈阳打造电池项目,使中国成为其海外最大研发中心;
奔驰将战略峰会移师北京,专攻适配中国市场的专属电动车研发;大众汽车视中国为“战略核心市场”,密集签署多项技术合作协议。化工巨头巴斯夫总投资87亿欧元的中国综合设施,创下其史上最大单笔投资纪录,有效弥补了德国本土产能疲软的短板。这些坚定投入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中国市场消费潜力与产业生态优势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
脱离中国市场的高昂代价,让德国企业望而却步。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成熟供应链的构建非一日之功,转移成本高到难以承受。即便能为稀土、芯片等关键材料找到替代来源,其溢价成本与新建供应链的时间、资金投入,也远高于深耕中国市场的综合效益。
更重要的是,北美、欧洲本土或印度等新兴市场,短期内难以复制中国的市场规模、配套效率与工程师红利,能否抵消撤离中国的损失仍是未知数。此前荷兰“安世半导体事件”引发的全球供应链震荡,已给德国车企敲响警钟,让企业更清醒地认识到供应链稳定的战略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撤离中国意味着直接面临利润缩水、产品涨价引发消费者流失,甚至裁员减支的连锁风险,这些现实顾虑让理性的企业家不敢贸然行动。
![]()
德国政府的政策主张与商界现实需求存在明显错位。默茨政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安全”之名推动对华贸易政策调整,却始终未能给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更无力承担“疏远”中国的经济代价。
商界领袖与政府官员的闭门会议屡屡陷入僵局,核心症结在于谁来为政策调整买单——是承受利润损失的企业、面临失业风险的工人,还是财政拮据的政府?企业高管们多次提出降低能源成本、削减官僚冗余等国内改革建议,却因德国政治分裂、政府疲于应对多重支出承诺而难以落地。
反观中国,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这种鲜明对比让德国企业更坚定了深耕中国的战略决心。
![]()
中德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决定了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建交53年来,中德已形成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市场为德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德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与优质投资,也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助力。
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专程访华参加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呼吁保持“开放对话与务实合作”,正是看到了合作的不可替代性。当今世界,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中德在贸易、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持续合作,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
![]()
全球化时代,企业的战略选择往往超越地缘政治的短期博弈,始终基于市场规律与长远利益作出理性判断。德国商界对中国市场的坚定坚守,既印证了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独特吸引力,也深刻说明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的行径违背经济规律、不得人心。
默茨政府应正视商界诉求与经济现实,摒弃零和思维,延续中德合作共赢的良好势头。唯有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让中德经贸关系行稳致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