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超级便宜”骗了!银行拍卖区里,105㎡房子起拍价竟只有19.78万,低于市场价54%?打工人看了直想“马上下单”?先别冲动!
昨儿刷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阿里拍卖新开了个“银行清仓”专区,页面上赫然写着“银行直供”。农业银行、平安银行都有标;在“广东农信”一栏,居然显示了12,442套房源——数据看着挺刺激。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也有银行直供的标,盘锦银行曾挂出过1,445件标的,主要是房产。
![]()
这类“银行直供房”和法拍房不太一样——它们多是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拿到的房子。开源证券的研报点明:由于产权相对完整,法律纠纷的概率比司法拍卖低一些;财政部的管理办法也要求,银行拿到抵债不动产后通常要在2年内处置,否则在资本计量上会被施加惩罚性权重。换句话说——银行想快点把“包裹”变现金。
但现实有两点你得知道:第一,起拍价低≠最终成交价低。很多看起来“白菜价”的房子,最终还是流拍了;有的银行声明:这并不是司法拍卖,流拍后也不一定会马上降价复拍,要看上级决策。第二,不是所有房子都能随便去现场看房,有的银行支持带看,有的则不支持,信息不透明会放大风险。
![]()
有一位地产圈朋友说得好:银行是金融机构,应当用资产管理的思维来处置这些房产。别做“散售热闹”,容易引发围观和舆情。他建议的几个方向值得玩味:把房子打包卖给专业买家、定向找需求方,甚至银行内部消化,改造成“人才公寓”或保障性租赁住房——让资源发生长期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变现。
给你三个实用判断点,遇到“银行直供”房先问清:
![]()
1)能不能带看?
2)产权和处置方式是“抵债自售”还是司法执行?
![]()
3)有没有保留价/二次处置逻辑?
说白了,看到“起拍价才19.78万”别立马下单,这更像是一出“江湖戏”:舞台上灯光很亮,但幕后还有规则、底价和合规的套路。银行在清仓,不只是为了卖房子——更是在把金融资产做成可以流动的“产品”。老铁们,理性看盘,别让低价冲昏了头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