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直播间,一位创始人第103次讲述创业故事时,突然语塞——“我好像变成了重复自己的机器。”
过去三年,企业家IP化席卷商业界,创始人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企业的“首席代言人”。然而当创始人疲惫、失言或退场,企业才发现:过度依赖个人IP的账号,本质上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真正的挑战不是打造下一个超级网红企业家,而是构建不依赖任何个人的、可持续的组织IP能力
01 临界点:当创始人IP成为企业的瓶颈
“没有李佳琦的花西子,没有董宇辉的东方甄选,没有俞敏洪的新东方”——这曾是投资者最大的担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2024年,某知名消费品牌创始人因健康原因暂别公众视野三个月,该品牌社交媒体互动量骤降72%,直播转化率下降超过一半。更严峻的是,竞品趁机蚕食市场份额,推出类似定位的产品线。
这不是孤例。数据显示,过度依赖创始人IP的企业面临三大风险:
- 创作瓶颈:个人精力有限,内容质量随曝光频次增加而递减
- 风险集中:个人言行失当直接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 增长天花板:个人魅力无法有效复制到新产品线和新市场
某母婴品牌创始人曾坦言:“我每天要拍3条视频、直播2小时,还要管理200人团队。最怕的是创意枯竭,更怕说错一句话连累整个公司。”
02 范式转移:从个人英雄到系统作战
观察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早已完成了从个人IP到组织IP的转型
华为有任正非,但更强大的是一整套价值主张和品牌体系;阿里有马云,但真正支撑业务的是多元的生态布局和人才梯队。
组织IP的核心特征
- 多角色矩阵:技术专家、产品经理、客户代表共同发声
- 内容系统化:知识体系取代随机话题,方法论支撑碎片内容
- 价值可持续:不依赖单一表达风格,注重专业价值的持续输出
一家智能制造企业通过打造“工程师天团”IP矩阵,让不同领域的专家轮流分享专业知识。结果不仅提升了内容深度,还在六个月内获得了比创始人单打独斗时期多三倍的精准询盘。
03 数字基建:组织IP的隐形支柱
实现从个人IP到组织IP的转型,离不开相应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新一代的管理理念
传统企业面临的核心困境是:销售数据在ERP里,客户反馈在CRM里,市场声量在社交媒体里,而产品数据又在另一套系统中。这种数据孤岛直接导致内容生产与业务实际脱节。
理想的数字基建应实现三大功能
- 内容与业务联动:产品更新、客户案例、技术突破能实时转化为内容素材
- 效果可追踪:每条内容带来的询盘、转化、客户反馈形成闭环
- 能力可复制:成功的内容模式和运营方法论能快速横向推广
杭州数企聚变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表明,通过轻量级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打通业务数据与内容生产的壁垒,让一线团队成为内容创作的源头活水。
他们的客户中,一家五金制造企业通过部署数字化协同平台,仅用三个月就建立了由研发、生产、销售共同参与的“15人内容团”,实现了从依赖老板个人IP到组织IP的平稳过渡。
04 三重价值:为什么组织IP更适配传统企业
对传统企业而言,组织IP建设不仅是风险管控,更是竞争力重塑
战略价值:降低企业对任何个人的依赖,包括创始人自己。一家建材企业老板分享:“当我因家庭原因需要离开两个月时,我们的账号影响力不降反升,因为这迫使团队建立了更完善的内容机制。”
业务价值:多元视角的内容更易触达多元客户群体。技术专家吸引专业买家,应用案例吸引终端用户,生产场景吸引合作伙伴。
人才价值:为年轻员工提供展示平台,成为企业人才保留的新抓手。“90后”产品经理表示:“通过参与公司短视频项目,我不仅提升了专业影响力,还获得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
05 实施路径:四步构建组织IP能力
打造组织IP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诊断评估:梳理企业现有内容资产和人才资源,识别最具潜力的IP角色和内容方向。一家食品企业通过内部测评,发现了三位具有表达潜力的研发人员,后来他们成为企业技术内容的核心输出者。
体系设计:构建角色分工、内容矩阵和运营流程。包括确定不同角色的定位、内容边界和协作机制。
工具赋能:部署相应的数字工具,降低内容生产门槛。包括建立素材库、制作标准化模板、提供简易剪辑工具等。
激励机制:将内容贡献纳入绩效考核,同时通过内部评选、专题培训等方激发员工参与热情。
06 平衡之道:个人与组织的共生关系
强调组织IP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个人IP的价值。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个人与组织共生
创始人仍可扮演“首席产品体验官”或“战略布道者”的角色,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技术专家、产品经理、一线员工则可以组成IP矩阵,共同传递企业的专业价值。
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总结其经验:“CEO负责行业趋势解读,CTO讲解技术架构,产品经理演示应用场景,客服分享客户故事。这种组合既分散了风险,又提升了内容专业度。”
当流量红利消退,运营成本攀升,企业IP建设正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系统作战能力”。这不是放弃IP战略,而是将其升级到更可持续、更抗风险的2.0阶段。
杭州数企聚变科技有限公司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发现,那些在IP建设上取得长期效果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早早布局了支持协同作战的数字基建,让企业的内容生产力不依赖于单一个体。
企业IP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下一个网红企业家,而是让每个专业岗位的员工都能成为企业价值的传递者——这才是数字时代企业内容生产的正确打开方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