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如今在合肥的基层治理中,正发挥着积极效用。在这里,一场场“左邻右舍”邻里节让居民从“陌邻”变“熟邻”;一座承载清代“洪水桥”记忆的石桥,催生了今日虹桥社区“好人频出”的文明风尚。
为治理注入文化基因
在肥西县山南镇,“敢为人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具体的治理手段。他们通过优化整合村民组,每年节约出约30万元资金用于民生保障;创新打造 “南姑娘说法”普法情景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同时,依托全县统一的 “共治积分汇”平台,将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赋分,让好人好事能得到奖励。肥东县弘扬渡江战役“小木船”精神,组建 “小木船”志愿服务队,搭建 “红色板凳会” 等82个社区议事平台,每年化解上千件邻里纠纷;建立 “红色积分制” ,激励百余户“红色家庭” 成为乡村治理示范户。
遍布于社区、街道、乡镇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基层治理最为丰厚的滋养。合肥市正积极梳理和活化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基层治理品牌,为基层治理植入“文化基因”。
文化如何照进治理现实
文化赋能治理,必须通过具体载体落地生根。合肥以典故、地标、名人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治理深度融合。
在巢湖市亚父街道,已发展为“五法听事”工作体系。街道建成57个“恭听点”,组建560余人的专业队伍,形成“听—解—督”闭环机制。无独有偶,庐阳区三孝口街道将“三子侍亲”的孝亲文化,系统性融入基层治理实践。街道升级杏花公园为全省首个“孝文化”主题公园,打造“孝善之家”主题地铁站,推广“窗帘之约”,由低龄老人结对守护高龄独居老人的安全,建立“孝行积分制”,有效化解家庭邻里纠纷340余件。
文化如何让治理更有生命力
文化赋能治理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解决了实际问题,并激发了持续的内生动力。基层干部群众的感受最为真切。“以前觉得文化太高深,跟社区工作不沾边。现在发现,用好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工作更好做了。” 一位社区书记说道。
文化凝聚共识,让治理“有温度”。近期,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发布了首批“百佳村规民约”,合肥市多个村(居)入选。庐江县金牛镇圩坝村就是其中之一。该村过去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彩礼动辄8—10万元,不少家庭为此背上债务。为扭转风气,村里将婚俗改革明确写入村规民约:彩礼不超过5万元,宴席不超过20桌。同时,由村里有威望的老人组成“红娘调解队”,上门劝导。新规实施一年多,村里12场婚礼的彩礼平均降至3.2万元,降幅近50%,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成了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文化激活参与,让治理“有活力”。文化平台也成为居民参与的催化剂。在包河区常青街道,社区将停车管理、文明养犬等棘手议题,融入“邻里文化节”等活动中,引导居民在轻松氛围中共同商议。最终,居民自发成立“停车管理共治会”,实现了小区停车秩序的自治。在长丰县马郢社区,通过实施“马郢计划”,吸引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将废弃校舍改造成“戏剧工坊”,村民在自编自导“村晚”中,重新建立了紧密的社区联结。
文化引领发展,让治理“有动能”。文化直接转化为发展势能,推动产业振兴与乡风文明。肥东县以包公故里文化园为核心,正在全力打造包公源旅游项目,将其建设成集廉政文化传承、现代文旅体验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长丰县造甲乡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打造了集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于一体的“双河月亮湾”田园综合体。
文化赋能,让治理在技术与制度层面之外,实现了人心的凝聚与主体性的激活,这正是基层治理最为深厚的力量支撑。(赵姝姝 杨圆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