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岁的时候都担心,九十几岁了更是不敢想……但肿瘤已经破溃流血,我们别无选择。”近日,在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胃肠甲乳外科病房里,张婆婆的儿子感慨道,“感谢吴教授团队果断出手,给了我母亲新的希望。”这番朴实话语的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病情告急:肿瘤破溃,手术干预刻不容缓
96岁的张婆婆身患乳腺癌多年,因高龄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曾行冠脉支架植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多种基础疾病,一度仅能依靠保守治疗控制病情。
然而,危机在最近半年骤然降临:原本稳定的肿瘤开始加速生长,迅速增大至鹅蛋大小,并出现局部破溃、持续渗血的症状。这意味着癌症已进入“局部进展期”,病情急剧恶化。但值得关注的是,经全面检查,尚未发现肺、肝、脑等远处器官转移,这为局部根治性切除提供了关键的手术窗口。
肿瘤的增大和破溃严重影响了张婆婆的日常生活。衣物摩擦带来持续疼痛,夜晚难以入睡,行动也十分不便。频繁的换药和渗血不止,更让她身心俱疲。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家属看在眼里,内心备受煎熬。
是继续保守观望,还是迎难而上选择手术?带着这个难题,家属几经辗转,咨询了多家三甲医院。得到的答复大多认为患者年龄过高、手术风险太大,不建议手术,提议进行穿刺活检。就在家人几乎要放弃手术希望时,他们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胃肠甲乳外科吴诚义教授团队在高龄乳腺肿瘤手术方面经验丰富,于是主动前往咨询。
多学科联手:精密评估,打赢高龄手术攻坚战
“患者的肿瘤已发生破溃,手术指征非常明确,这已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不得不做’的抢救性治疗。”吴诚义教授指出,当肿瘤进展到这一阶段时,手术已成为解除最大威胁、控制局部病情、提升生存质量的最有效手段。
面对如此高龄、高危的患者,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失。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胃肠甲乳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科室专家共同参与,为这场高难度手术保驾护航。
经过紧急而周密的评估,MDT团队一致认为:尽管手术风险高,但在严密的预案控制下,这是患者当前最具积极意义的治疗方案。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龄已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国内已有多例为百岁老人成功手术的先例,说明只要精准评估、充分准备,高龄患者同样有望通过手术重获生机。
![]()
一场为生命护航的攻坚战随即打响:麻醉科创新采用对循环影响极小的喉罩通气麻醉,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可显著减轻术后咳嗽与疼痛,实现术毕即时拔管、快速苏醒;心血管内科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了精准评估,并针对其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情况,精细调控围术期凝血功能,筑牢生命基石;重症医学科全程待命,确保万无一失。
在多方严密监护下,吴诚义教授团队凭借精湛技术,仅用1小时便成功完成乳腺癌根治术,术中出血极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术后,张婆婆并未进入ICU,而是在胃肠甲乳外科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常见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并发症。术后第4天拔除引流管,第5天即顺利出院,恢复情况优于预期。
身体的好转也带来了心理的释然。家属的心理负担大为减轻,对治疗效果和医护团队充满感激与信任。
理念突破:从“年龄禁忌”到“生命至上”
“十年前选择保守治疗符合当时情况,但当肿瘤进展到局部晚期、出现破溃出血时,主动干预就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医疗责任。”吴诚义教授指出,现代医学不应被年龄数字所束缚,而应基于“个体化评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张婆婆的案例充分说明,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并非手术绝对禁忌。通过MDT综合评估与周密准备,高龄患者术后同样能够安全恢复,重返家庭与社会。
吴诚义教授进一步强调:“这个案例也折射出乳腺癌从早期到晚期的艰难历程。若能实现早诊早治,必将带来更少的复发、更长的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更低的医疗成本。”他呼吁,所有临床或影像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的患者,均应积极推动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资讯)
(文/李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