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新中国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2025”学术研讨会11月15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新中国时期建设的街区和建筑见证了70余年来的国家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留下了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数量众多的物质遗存。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及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这些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得到关注,保护更新工作持续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实践方兴未艾。研讨会上,来自高校、学术组织、规划设计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分享了前沿观点,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解析了十批千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事件性、时代性、风格性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武廷海提出应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国城市及文明,赓续城市文脉,建设城市文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青年委员邓巍系统介绍了新中国历史街区研究的基本概念、历史范畴、时间界定及价值内涵, 通过代表性案例呈现对此类街区的价值发掘与活化策略,提出遗产建构路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鹤介绍了新中国时期工业厂区的总体情况和电影制片厂的类型特征, 重点分析了不同产权主体对厂区保护与更新的差异化诉求及影响,探讨了厂区保护更新目标下经济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的统筹思路。
特邀报告之外,受邀参会的多位专家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分享了精彩观点。扬州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许皓呼吁加强对新中国城市文明及规划遗产的持续研究,强调重视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的双重价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科创中心建筑设计基础研究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李艾桦分享了近期承担的新中国建设遗产保护更新工作,提出建筑师应响应时代需求,拓展视野,探索创新。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专委会联合主办,由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设计》期刊编辑部联合协办。
![]()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