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来到这个世界仅五个月的小生命,还未来得及好好看看星辰与阳光,便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心脏手术台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她是一名早产儿,像一株格外娇嫩的新芽,被诊断出“房间隔缺损”。然而,与国际上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保守观察的常规路径相悖,医院为她选择了手术。几个小时的手术后,当晚,她小小的、伤痕累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家庭的希望,在那一刻被彻底击碎。
一
“深感痛心”——宁波市卫健委在11月17日深夜的通报中如此写道。这熟悉的四个字,在许多类似的公共悲剧中,我们已见过太多次。它像一层薄纱,试图覆盖汹涌的悲愤与尖锐的质疑。
对于一个刚刚失去骨肉的家庭,对于无数揪心关注此事的公众,这轻飘飘的“痛心”二字,如何能承载一个鲜活生命骤然消逝的重量?我们需要的,远不止于情感的共鸣,更是刀刃向内的彻查,是毫无保留的透明,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关于“为何”与“如何”的明确答案。
这个仅五个月大的女婴,她的心脏是何等娇嫩,血管细如发丝,组织脆弱不堪。房间隔缺损,在不少患儿身上,随着成长存在自然闭合的可能。正因如此,国内外成熟的诊疗指南通常建议,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保守治疗,密切随访观察。
二
究竟是什么:
促使医生在这个时间点,为这个特定的早产婴儿,毅然选择了风险极高的手术?
是出现了非手术不可的紧急指征?
是心脏功能急剧恶化?
还是基于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考量?
医院必须拿出清晰、详实、有据的医学记录,向痛不欲生的父母,也向所有悬着一颗心的公众,解释这个关乎生死抉择的决策依据。否则,“妇女儿童医院”这个本应象征温暖与守护的名字,将不可避免地蒙上阴影,让人不禁质疑:这里的诊疗决策是否足够审慎?对手术指征的把握是否足够严格?是否存在一丝一毫过度医疗或程序失当的可能性?
孩子的母亲,此刻正沉浸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她的追问,泣血锥心,一声声敲打着社会的良知:“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为什么非要手术?”“手术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不能沉没在官僚体系的客套回复里,不能被“深表痛心”后便无下文的调查所敷衍。她有权知道全部真相,社会有责任让她知道全部真相。
三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成立的调查组,必须超越形式主义的窠臼,进行一场真正深入肌理、触及灵魂的调查。这份调查,需要毫无保留地公开关键信息:完整的术前讨论记录,详尽的手术同意书及家属知情过程,麻醉记录单,手术过程的关键节点记录,乃至术后监护的每一个细节。让所有记录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医学同行与公众的审视。唯有极致的公开,才能换取极致的信任;唯有不回避任何疑点的坦诚,才能缝合已经撕裂的信任伤口。
纵观近年来的医疗悲剧事件,我们似乎总陷入一个令人疲惫而绝望的循环:悲剧发生——家属求助——舆论哗然——官方表态——悄然沉寂。仿佛时间的流沙,最终能掩埋一切痛苦与追问。然而,每一个这样逝去的生命,都不应成为冷冰冰的统计数字,都不应在“类似情况”的标签下被模糊处理。这个五个月女婴的逝去,必须有所不同!她的生命,应当成为推动医疗决策更加审慎、医疗流程更加规范、医疗监督更加透明的血的教训。
这一次,调查必须直指核心,回答那几个最沉重的问题:手术决策,在医学上是否绝对合理且必要?手术操作过程,是否百分百规范,毫无疏失?医院的管理系统,是否存在漏洞,以致未能阻止这场悲剧?唯有如此刨根问底,才能告慰那个夭折的小天使于九泉,才能给那个破碎的家庭一个明白的交代,才能让“深感痛心”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言辞,而化为杜绝后患的坚定行动。
四
生命,经不起任何一次轻率的对待与敷衍。公众的信任,是医疗体系最珍贵的资产,它脆弱如琉璃,一旦出现裂痕,便难以修复如初。我们不能总是依靠时间的长河去冲淡疑虑与悲伤。对于那个五个月的女婴,对于她悲恸的双亲,对于所有期盼着一个更安全医疗环境的人们,答案,不能缺席;正义,必须看得见。
在那冰冷的手术室之外,曾有一个家庭怀抱着最炽热的希望。如今,希望化作无尽的悲恸。这份悲恸,应当被听见,被尊重,更应当被一个彻底、透明、公正的调查所回应。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最新消息
近日,浙江宁波一5月龄女婴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心脏手术后离世,引发广泛关注。宁波市卫生健康委11月17日夜间通报,目前已成立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该事件进行彻查,依法依规及时处理。(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