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加密货币市场抛售潮毫无缓和迹象,一些风险最高的代币首当其冲。
众所周知,价格不仅是基本面的映射,更是人类心理与社会互动的复杂产物!尤其是当一个市场,本身就是靠“价值共识预期”支撑,其流动性、使用场景、信用背书,全是靠大家对未来美好设想之时,很容易就会出现价格的流动性通缩,即大部分人买了不卖,那么交易的人就会产生较高的价差,从而推动市场价格上涨!但如果,市场的新流入量拖不起市场上存量日常的交易规模之时(预期转变),就会引发价格坍塌事件,也叫泡沫破裂!
而且,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事实,当前市场的天花板不再那么高,全球消费也已经不再那么景气,那市场的资源和流动性必然会存在“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大者恒大,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活的好的都是行业排名至少前十的那几个,整个市场都在存量特征里洗牌!因此,小市值加密货币,其既无稀缺性、又无流动性、更无价值属性的投机特性的劣势就暴露无遗!
![]()
而我对现在市场的理解也是:"潮水涨起不会抬高所有船",尤其是品种多的市场,流动性根本顾不过来,通常只能更看重"优质资产",而不是随便一个币就追。
其次,自从美国批准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后,机构资金都涌向大盘币,没有持续的NPC流入,小币种自然被冷落了,不过像DeFi、AI赛道的小市值代币(如ALPACA、VIRTUAL)表现就比那些纯概念、无实际应用的币种好得多,这是因为至少他们有些底层。
因此,现在可能不是"疯狂追小币"的时期,不过,如果,比特币市值跌破9万,甚至5万美元呢?那再反弹之时,山寨币就可能迎来爆发期,目前的"山寨币爆发期肯定是要延后了",但并不代表"永不爆发"。
![]()
从市场数据看,追踪 50 种最小市值币种的 MarketVector Digital Assets 100 Small-Cap Index 已跌至 2020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山寨币总市值占比从 2021 年的 38.7% 暴跌至 2025 年的 14.2%,缩水近 64%,而比特币主导率稳定在 55% 左右,机构资金持续向头部币种集中。
并且,前面说了,美国批准比特币和以太币交易所交易产品(ETP)后,贝莱德、富达等机构资金优先配置流动性强、合规风险低的大型加密货币,2025 年机构持有比特币占比已超 8%,这些资金几乎不会流向小市值代币,直接导致小市值板块自 2024 年初以来大幅落后于大盘。
与此同时,小市值代币自身的流动性短板愈发凸显,其日均交易量仅占市场总量的 2%,买卖盘深度不足,在市场抛售潮中极易出现价格暴跌,许多币种跌幅甚至超过 80%,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出逃。
![]()
此外,现在BTC这种巨头都不能在全球随便交易!监管趋严和市场供给过剩也加剧了小市值代币的生存压!
比如,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等全球法规实施后,不合规的小项目面临下架风险,相关币种交易量已萎缩至 9.4%,部分国家更严格的 KYC/AML 审查也限制了小市值代币的流通。
而市场上数万种代币的同质化竞争同样致命,仅 CoinMarketCap 就收录了 1842 种代币,多数小市值代币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基础,开发团队资金不足、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监管挑战,回顾 2018 年加密货币市场的熊市,约 90% 的小市值代币最终归零,历史规律正在重演。
![]()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市值代币会彻底退出市场,少数具备核心优势的项目仍有生存和爆发的机会。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拥有技术创新、强大社区、合理的代币经济学、合规布局和完整的生态建设。技术上能解决隐私保护、跨链通信等实际痛点,形成不可替代性。这些特点会让这些小币拥有完整的生态,能创造持续现金流,并提升代币实用性,而这些都是小市值代币穿越周期的关键。
反正,总体来看,小市值加密代币的当前困境并非行业终结,淘汰的是泡沫化、同质化的跟风项目,留下的将是真正具备创新价值和落地能力的优质项目。
未来加密市场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头部币种的马太效应将持续,而小市值板块则会呈现 “少而精” 的格局,能留下多少并不好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