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实的资金保障。当资金规模持续攀升、当项目类别不断拓展、当民生期盼与日俱增,如何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精准施策、深化标本兼治,以纪法“堤坝”守护资金“清流”,推动惠民政策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压力层层传导
从源头防范资金“跑冒滴漏”
深夜,设立于省农业农村厅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专班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专注整理数据、填报台账。“违规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55元”“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万元投资款未收回本金”……只见具体问题、整改情况、线索移送处理情况等条目下,各项内容记录得翔实周密、巨细无遗。
每一笔数据的填报、每一项情况的核实,不仅是问题整改过程的真实记载,也是推动责任落实的重要抓手。确保乡村振兴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首要在于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责任落实“铺路搭桥”,省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主动靠前监督,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全链条各环节,通过约谈“一把手”、联合会商、制发工作提示函等方式,推动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切实履行“双牵头”责任,从源头防范资金“跑冒滴漏”。“我们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作用,选取24个进展不明显、问题相对集中的区县开展实地抽查核实。”在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有关负责同志看来,纪检监察部门的全程介入为工作的推进注入了强大推力,各方积极性、紧迫性有效调动了起来。
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为纽带,多层级、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渐成工作常态。如镇巴县构建起由县长挂帅的工作专班统筹协调、16个县级部门各负其责、20个镇街具体落实的立体化工作网络,创新实行“县长+局长+县农经站长+镇长+村长”的“五长”负责制,将责任直插基层末梢。从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全县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全覆盖核查,到县审计局选取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审计,纵横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了监管资源,提升了监督效能。
如果说积极探索整合监督力量,推动各部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是同题共答绘就最大“同心圆”,那么做实专责监督,紧盯资金流向精准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则是为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的有效履行校准“圆心”。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组建4个工作组深入21个县开展为期一月的暗访,就发现的问题形成工作建议函,压实驻在单位监管责任。武功县纪委监委围绕“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效果怎么样”,制定项目申报、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管护6张监督清单,组建5个联合督查组带着清单下沉8个镇街、3个职能部门,查账簿、看现场、访农户,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20余个。
严肃问责,方能倒逼责任落实。“排查发现问题为‘零’、追责问责为‘零’、清缴追回资金为‘零’……”在淳化县纪委监委,一场针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领域开展的专项约谈直切要害、“辣味”十足。县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部门,因自查浮于表面、整改敷衍塞责等被当场“揭短”,驻县财政局纪检监察组亦因监督“宽松软”被严肃批评。“围绕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同步开展‘体检’,旨在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建立“约谈-整改-回访”闭环机制,对整改不力、虚假应付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从严从重问责。
![]()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金钥匙”。在陕西,苹果、猕猴桃、柿子等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领农民驶入增收致富快车道。
揭盖子挖根子
斩断伸向乡村振兴资金的“黑手”
“承保环节,通过借用农户身份信息虚构和虚增保险标的、伪造资料等方式进行投保”“理赔环节,通过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夸大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等方式进行查勘和理赔”……今年上半年,延安市安塞区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某村党支部书记高某某、某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宋某某等套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资金和保险赔偿金案。
农业保险仅是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体系中的一部分。纵观各类乡村振兴资金,无不紧系民生冷暖、承载政策导向,其管理使用事关根本、不容有失。然而乡村振兴资金由于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差异明显,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觊觎的“蛋糕”,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问题时有发生。
坚持办案开路不动摇,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中的突出问题,部署开展省市县乡四级联查,以强力办案引领攻坚破局,推动揭盖子、挖根子,形成压茬态势、有力震慑。铜川市纪委监委全面起底相关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深挖“案中案”“关联案”,对重要问题线索直查直办、提级办理,今年以来共立案6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3人。岐山县深化运用协作区联合办案机制,依托纪检监察干部全员“大走访”活动,全面收集、优先受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领域问题线索,截至目前共立案3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人。
项目作为资金的载体,既是驱动振兴的强劲“引擎”,也可能成为滋生腐败、导致资金“决堤”的“风险暗礁”。在宝鸡市陈仓区,某村蔬菜大棚项目建成即闲置,长期未能产生预期经济效益。“背后是否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失职渎职等问题?”市纪委监委收到问题线索后,以闲置原因为切入口深挖细查,不仅查明时任区扶贫办主任张某某盲目决策、未正确履职,还进一步查清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等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如今,该项目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约5万元。
“改”上发力“治”上
拓展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
“欢迎登录!”今年6月,“陕农经”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手机点一点,村民就能查阅本村资金支付、合同签订等信息及重大事项审议情况,看到一笔笔“明白账”。
“陕农经”平台的启动建设,源于陕西省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一度乱象频发的现实困境。由发现问题倒逼专项整治,继而推动“三资”监管向信息化转型,而不断升级优化的“陕农经”平台,又为从源头上破解“三资”监管中资产底数不清、资金流向不明等核心难题提供了治理路径。
“加强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一脉相承,都必须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实现‘查、改、治’全链条发力。”据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运用案件查办成果,围绕项目立项审批、项目实施管理、资金使用成效、资产后续管护等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关键环节,由个案剖析向类案分析拓展,精准找出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制度完善和系统治理,实现标本兼治、长效常治。
以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为例。鉴于其资金量大、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致使“一卡通”管理使用问题周期性反复出现,省纪委监委从“案”上入手、在“改”上发力、向“治”上拓展,着力完善“一卡通”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监管等制度机制,确保所有到人到户的惠农惠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管理、发放。同时,督促省财政厅会同农业农村厅、民政厅等相关部门制定“一卡通”代管代领管理办法,切实保障补贴对象合法权益。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各地纪委监委做深做实以案促改促治,推动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守好乡村振兴“钱袋子”。榆林市榆阳区纪委监委深化类案分析,推动区农业农村局出台《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试行)》,持续规范土地流转备案、审查程序。延安市安塞区探索推行村组财务管理办法,即在村级账号中开设村民小组二级账号,将“包包账”“账外账”全部纳入财政部门管理,形成“组财村管镇监管”模式,实现资金监管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
监督的探头无处不在,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一条守护乡村振兴资金的“长堤”正在三秦大地不断夯实,守护每一笔资金如活水奔流,精准浇灌希望的田野,为陕西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磅礴动力,让丰收的笑颜绽放在每一位农民脸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原标题:陕西 织密扎牢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网 全景扫描(下)用纪法“堤坝”守护资金“清流”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