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积电总部大楼里,一份关于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0天的报告被悄然传阅。
与此同时,三星电子发布财报,半导体部门利润暴跌62.1%。
五年前,这两大芯片巨头曾联手切断对中国企业的供应,试图扼住中国科技的咽喉;五年后,它们却在“缺资源、丢市场”的双重绝境中步履维艰。
![]()
有人说,这是命运的讽刺;也有人说,这是选择的代价。
而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场被逼出来的突围,也是一次不再回头的告别。
![]()
背信弃义
时间倒回2019年之前,中国曾是高通与英特尔最珍视的“战略伙伴”。
那时的中国市场,为高通贡献了60%的营收,街上每两部安卓手机就有一部搭载骁龙芯片;英特尔的服务器芯片更是垄断了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从银行系统到互联网企业,几乎都依赖其技术支撑。
中国以最大的诚意敞开市场,不仅给予税收优惠,还协助它们建立本土化供应链,高通在贵州设立的芯片测试中心,英特尔在大连的封装厂,都曾是中美技术合作的标杆。
![]()
彼时的中国芯片产业,确实存在短板,自主研发的芯片在性能上与巨头产品有差距,市场自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进口芯片,但中国从未想过“闭门造车”,而是以合作换技术、以市场换发展,期待与巨头们实现共赢。
华为与高通的专利交叉授权,联想与英特尔的联合研发,都彰显着中国企业的合作姿态。
张召忠曾在节目中调侃:“美国芯片巨头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才是全球化该有的样子。”
可即使付出如此多,还是没得到感激。
![]()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一纸禁令,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令人心寒的是,高通与英特尔几乎没有犹豫,迅速暂停了对华为的芯片供应。
高通甚至主动参与制定技术封锁细则,将7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纳入限制范围;英特尔则停止向中国超算中心提供芯片,哪怕已签订的订单也单方面违约。
这种“釜底抽薪”的操作,彻底打破了双方多年的信任基础。
![]()
要知道,当时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已具规模,但代工与生产仍需依赖全球产业链,巨头们的突然“反叛”,差点让华为的芯片业务陷入停滞。
更讽刺的是,在切断供应的同时,两大巨头还对外宣称“遵守法律法规”,将商业背叛包装成“合规行为”。
它们或许以为,中国芯片产业会就此垮掉,届时就能以更高的价格重新占据市场,却不知,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寒了中国企业的心,更点燃了自主研发的“烽火”。
![]()
绝境生花
“别人断我们的路,我们就自己修一条路。”巨头们的封锁,反而让中国芯片产业摆脱了“等靠要”的幻想。
国家大基金三期迅速到位3440亿元,重点扶持先进制程与核心材料;中企更是掀起了自研浪潮,从设计到制造,从封装到测试,全产业链开始“啃硬骨头”。
华为首当其冲,海思团队开启“三班倒”模式,在没有外部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优化芯片架构。
![]()
2023年Mate 60系列的发布,成为中国芯片的“封神之战”,麒麟9000S芯片采用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5G功能完全自主,信号稳定性甚至超过同期高通芯片。消费者连夜排队抢购的场景,不仅是对华为的支持,更是对中国芯片的认可。
2024年,华为Pura 70系列搭载的自研影像芯片,将拍照处理速度提升30%,销量冲破千万台。
2025年,昇腾910B AI芯片量产,算力达到此前的1.5倍,国产化率超95%,直接抢走英特尔15%的服务器芯片市场份额。
小米则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曾因澎湃S1芯片受挫的小米,转而深耕充电芯片,2021年澎湃P1芯片流片成功,支持120W快充,体积仅指甲盖大小。
更关键的是,这颗芯片实现了100%国产化,供应链完全可控。
![]()
2023年,小米果断将澎湃P1下放到千元机Note 12系列,让普通消费者花1500元就能享受旗舰级快充体验。这一举措不仅引爆市场,更倒逼整个行业降低快充芯片成本。
2025年,升级后的澎湃P1芯片支持200W快充,8分钟即可充满6000mAh电池,小米15系列搭载后,跑分稳超百万。
产业链的联动效应逐渐显现,中芯国际2025年3纳米工艺试产成功,良率超80%,彻底打破了台积电的垄断。
封测企业长电科技产能扩大30%,封装技术完美匹配7纳米芯片需求;OPPO的MariSilicon X NPU芯片、vivo的V系列影像芯片,都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
![]()
2024年,中国半导体出口额突破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已超6000亿元,从曾经的进口大国,悄然转变为出口国。
而那些曾经的“反叛者”,日子并不好过。高通的中国市场份额从60%跌至45%,充电芯片订单减少三成。
英特尔更惨,2023年全年亏损,2024年裁员15%,中国市场份额跌到25%,市值从高峰缩水40%。它们试图通过涨价弥补损失,却发现中国企业已不再依赖。
当小米、vivo纷纷用上国产芯片时,高通的Quick Charge技术彻底失去了议价权。
![]()
已为时晚
2025年11月,一则消息引发热议:高通与英特尔联合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甚至提出在华建立更先进的研发中心。
这与几年前的强硬态度判若两人,明眼人都看得出,它们是想重新回到中国市场的“餐桌”上。但此时的中国,已经不需要仰人鼻息。
中国不会再原谅,并非出于“报复心理”,而是信任的重建早已失去基础。
![]()
曾经,中国企业愿意为巨头们的技术支付溢价,包容它们的高利润。
如今,当中国自己的芯片在性能、价格上都具备竞争力时,自然没有理由再选择那些“危难时刻弃我们于不顾”的合作伙伴。
更重要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生态。
从华为的鸿蒙系统与麒麟芯片的适配,到小米澎湃芯片与MIUI的深度融合,国产软硬件的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这种生态优势,是外来芯片难以替代的。
![]()
2025年,中国中端手机出口东南亚,小米的澎湃快充芯片、vivo的AI影像芯片成为核心卖点,出口量同比增长25%,而苹果iPhon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则跌至16%,谷歌Pixel系列因芯片短缺销量腰斩。
张召忠当年“脱钩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的预言,如今字字成真。
高通、英特尔累计蒸发近万亿市值,不是中国的“打压”,而是它们自己放弃了最大的市场。当它们在封锁中消耗技术优势时,中国芯片正在以“每周都有新突破”的速度追赶。
中芯国际的3纳米工艺、长电科技的先进封装技术、华为的AI芯片算力,都在不断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
结语
或许有人会问,全球化时代,何必如此“决绝”?但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欢迎真诚的合作,但绝不接受“卡脖子”的威胁。
高通、英特尔若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放下“技术霸权”的傲慢,用平等与尊重换取信任。
而那些曾经的“背叛”,会成为中国芯片产业永远的警钟,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梦初醒的芯片巨头们,如今再想回头,早已为时已晚。
中国芯片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企业夜以继日的奋斗,是整个国家坚定的支持。这条自主研发的路,或许走得艰难,但每一步都无比扎实。
未来,中国不仅会是芯片消费大国,更会是芯片创新强国,而那些曾经的“反叛者”,终将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