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农村农业部,召开一个会议:防止形成规模性的返乡滞乡。
![]()
核心目标是两稳一防: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的返贫。
滞留家乡指的是大量人员返乡之后,因缺乏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陷入长期滞留困境,而并非限制返乡自由。
就是说:并非不让你回家。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吧?没有什么讨论度了吧?可是这里面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大家先看这两个:
![]()
![]()
分别发布于2021年与2015年。
那个时候是鼓励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
网络名梗: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
说别人是农村人、乡下人等同于骂人,因为乡村那就代表着落后与破败。
而且是缺少人气。
想要一个地方复兴,首先得有人,人口稀少,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怎么可能复兴?怎么可能发展起来?
这三个文件得连贯着看。
假如很多年轻人返回农村老家创业成功,乡镇企业成长到了一定的规模,那么,是需要很多人手的,有着大量的岗位需要人参与才行。
现在出的这个最新文件,防止规模性的滞留家乡,为了你好,防止你返贫,这就侧面说明:
乡村经济并没有形成规模,或者说很多人搞的乡镇企业,失败了,并没有吸纳更多的就业人群。
再说句直白一点:乡村、乡镇,容纳不了那么多张嘴吃饭。
特别是农村老家,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远远不如城市发达,为什么大家要回来呢?
首先农民工这个群体,是分为好几代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全国总工会的官方划分,当前的农民工群体分为三代人。
第1代老农民工,1980年以前出生,主要特点是吃苦耐劳,重积累轻消费,乡土意识强,多从事体力劳动。
第2代农民工,也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至1994年之间,特征是,受教育的程度高,职业期望高,消费意识高,城市认同感高,不怎么会种地。
第3代农民工,1995年以后出生,以00后为主,更注重工作的自由度,偏好服务业,不愿意进厂打螺丝,权利意识比较强。
目前全国农民工的总量约为2.96亿人,平均年龄为43.2岁。
这些农民工,80后90后,分别占据50.4%以及43.2%,00后只有6.4%。
等于说目前的农民工主体,是80后90后为主。
80后90后这一批农民工,不打算在城市混了,要回村。
要回家,离开城市,无非是:
1、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钱不太好赚了。活没有以前多了,工作也不稳定了。
2、生活成本实在是太高, Hold不住。
与其说是给自己打工,不如说是给房东和银行打工,每个月一大部分的支出都得给房东,还有就是贷款的银行。
除此之外,还得衣食住行,养娃,给父母养老生活的钱。
年头进城带3000块钱,等到年尾还是那3000,等于说一分钱没花,但是也没挣下来钱。
3、脑子清醒了:大城市的繁华并不属于自己。
短视频有一个很大的模块,就是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
什么外国人是如何看上海的,如何看科技之城深圳的,如何看我们那些很牛的高科技的?
然后很多人就很自豪。
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这些大城市的繁华跟自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所谓的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很廉价的情感。
真正属于自己的是农村老家。
自己的县城农村老家虽然不怎么好,可是,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小了。
老家的房子再破,可是再也不用交房租。吃饭?有几亩农田,真的就饿不死。还有水电,有的家庭搞了一个太阳能。至于说水,自己打一口井,随便喝。
回县城乡村还有一个点:成为下一个张同学。
![]()
认为自己有一台手机,拍拍短视频,就能火爆起来。
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呢?
最可怕的一点就是:
现在距离过年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很多人真的就已经回县城回农村了。
而且真的有人,已经不打算回城市了。
想一想两三亿人,一下子涌入农村,短视频成为乡村网红什么的,一时之间那肯定做不起来。
尽管县城农村的生活成本很低,可是总得要花钱呀。
在村里生活的久了,甚至于连再次进城务工的钱都没了,那可真的就牢牢锁死到村里了。
人没了钱,为了生存下去,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至于说不得阻止农民工回家乡,听听就得了,下面执行起来,那必然是一个比一个粗暴。
![]()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