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在南方还是比较忙碌的,很多的农作物也要采收了,比如生姜,红薯,芋头等,其中还有一种叫洋姜的,也迎来了收获季!
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地头,总能看到一片长势旺盛的洋姜。它不用精心照料,种一次就能年年收获,听说亩产轻松超5000斤,吃起来爽脆清甜,是不少人记忆里的“救命菜”。
![]()
可如今,走遍田间地头,却很难再见到洋姜的身影。就算有些农民还种植,也是少量零星种植一些!这颗曾风靡农村的“宝藏作物”,为何渐渐被农民抛弃了呢?
要了解洋姜,得先说一说它的“前世今生”。洋姜并非本土作物,这个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很清楚,之前我国并没有洋姜,它原产于美洲,明末清初时跟着传教士和商队传入我国,因外形与生姜相似,又来自海外,便被称为“洋姜”,实际上它的大名叫菊芋。
刚传入时,洋姜并未立刻普及,多是当花卉种植,或者是南方沿海一些洋教士种植它!
![]()
直到灾荒年代,它耐贫瘠、易存活的特性被发掘——哪怕在盐碱地、石缝里,只要丢几颗块茎,就能蓬勃生长,成了无数农民的“救命粮”。
后来生活好了,洋姜又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腌制成咸菜、煮成粥、炒成菜,陪伴了几代人的饮食时光。
从种植和食用角度看,洋姜的优势的的确确很突出。首先是“好养活、产量高”,它对土壤、气候不挑剔,耐旱耐涝,不用施肥打药,种下去后靠自然雨水就能生长,当年亩产就能达到3000-5000斤,而且地下块茎会逐年繁殖,种一次能连续收获十余年,堪称“懒人作物”。
其次是“价值多元”,食用上,洋姜爽脆无渣,可腌、可炒、可煮,还能加工成洋姜粉、洋姜酱;营养上,它富含膳食纤维、菊糖等成分,菊糖能调节肠道菌群,适合需要控糖的人群;
除此之外,洋姜的茎叶可作为饲料喂牛羊,块茎还能用来发酵制酒精,浑身都是宝。
![]()
也凭借着这些优势,当时洋姜是农村很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很多村民房前屋后,或者是菜地角落里都有种植它,这样作物也曾救了很多人的命,听老辈人说,过去冬季就常吃腌制的洋姜,一吃就是大半年!
可就是这样一种“优势满满的作物”,如今却慢慢退出了农民的种植清单,背后主要有三个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口感单一,消费需求下降”。
过去物资匮乏,洋姜因易获取、能储存,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腌制洋姜,能吃一整个冬天。
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蔬菜种类愈发丰富,青椒、番茄、西兰花等四季都能买到,口感清脆、做法多样的蔬菜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洋姜的吃法相对固定,多以腌制为主,鲜食口感偏寡淡,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口味需求,自然被慢慢挤出了餐桌。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效益低,不如种其他作物”。
虽然洋姜产量高,但市场售价一直偏低,近几年一斤洋姜的零售价大多在2-3元,收购价就更低了一亩地产值也就几千元。而如果改种玉米、大豆,或是大棚里的黄瓜、西红柿,只要精心管理,一亩地的产值能达到万元以上,甚至更高。
对农民来说,种植作物的核心是赚钱养家,在“低收益”的洋姜和“高回报”的其他作物之间,选择自然不言而喻。
第三个原因是“繁殖力过强,影响其他作物生长”。这也是农民放弃种植洋姜的重要因素——洋姜的地下块茎繁殖能力极强,只要有一小块残留在地底,第二年就会冒出新的植株,而且会不断蔓延,挤占其他作物的生长空间。
不少农民有过这样的经历:种过一年洋姜后,后续几年地里总会长出洋姜,即便深耕土地也难以清除,严重影响了小麦、玉米等主粮的种植,久而久之,便没人愿意再种了。
如今,偶尔在农村的角落,还能看到几株野生的洋姜,开花时金灿灿的,格外好看。它的退场,不是因为自身不够优秀,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灾荒年代的“救命菜”,到物资丰富后的“小众菜”,洋姜的命运,也反映了农村作物种植的变迁,也映照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或许未来,随着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洋姜能以洋姜粉、功能性食品等新形式重回大众视野,但它在田间地头的热闹景象,大概率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