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小红书,看到一条高赞帖子:28岁的投行小姐姐出差必带一只掉毛的毛绒狗,安检时塞进行李箱角落,被同事偷拍发上网,评论区炸成两派——“巨婴”vs“懂她”。
![]()
我盯着那只秃脑门的旧狗,忽然想起自己钥匙扣上缠到发亮的大学门禁绳,原来我们都偷偷把“阿贝贝”带进了成人世界。
![]()
《发展心理学》刚登了篇新论文,说每三个大学生里就有一个仍抱着小时候的毯子或玩偶睡,比例比十年前高一截。
疫情三年,大家把安全感缝进一块布、一只硅胶钥匙挂件,甚至一个永不卸载的听歌App。
品牌方嗅觉比论文快,Jellycat推出“通勤安抚系列”,颜色灰灰蓝蓝,像打工人累到发青的脸,卖爆。
直播间里,25岁男生把毛绒茄子塞进西装内袋,说“开会挨骂就捏它,比深呼吸管用”。
更隐蔽的是数字阿贝贝。
有人每天必须打开同一款像素风电子宠物,给虚拟猫咪点三下脑袋才肯出门;有人手机碎成蜘蛛网也不换,只因那台机子存着2016年失恋时循环过的歌单。
屏幕里的物件不会掉毛、不会被爸妈扔掉,却一样能接住情绪。
心理学家还在争论这算不算“过渡客体”,可使用者才不管定义,他们只知道手指划到那一页,心跳就慢下来。
东亚小孩的阿贝贝陪得久一点。
首尔大学跟踪发现,韩国孩子平均到11岁才放弃安抚毯,比美国孩子晚两年,可一旦离家上大学,扔得也最决绝——好像把柔软一起留在童年,成人后必须硬壳上阵。
结果到了30岁,第一波“断舍离”的人又悄悄把旧毯子从老家纸箱翻出来,带着出差、放在汽车副驾,像把童年的自己接回身边。
伦敦的诊所干脆把阿贝贝请到处方里。
治疗师让焦虑的上班族挑一件童年安抚物,每天带在身边,睡前握三分钟,配合呼吸练习。68%的人报告说,一个月后夜里惊醒次数少了,比吃药划算,还没副作用。
有人把奶奶的旧围巾缝成杯套,开会时双手捧着,像捧住小时候发烧被轻拍的后背;有人把幼儿园发的小毛巾做成眼镜布,擦镜片那几秒,世界瞬间柔软。
所以别再笑别人“一把年纪还抱娃娃”。
那团掉色的布、那只开线的熊、甚至一个永不注销的QQ号,都是我们把“被爱”的证据留到未来。
成年人不是不需要安抚,只是学会了把脆弱藏进别人看不见的角落。
下次地铁里看见西装革履的大哥捏着钥匙扣上的小恐龙,别偷拍,别吐槽,他只是在给心里的孩子找一条回家的路。
真正的长大,不是扔掉阿贝贝,而是敢带着它一起站在世界面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