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发布,谢绝转载
近期,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对外披露了一起堪称冷战后最具戏剧性的情报战事件: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RU),试图以300万美元“重金”贿赂俄罗斯飞行员,劫持一架搭载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米格- 31K截击机,但该计划最终被俄方成功挫败。
![]()
【携带匕首导弹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米格-31高速截击机】
这起劫持计划始于2024年10月下旬,乌克兰情报人员伪装成西方调查媒体记者,开始接触俄罗斯空天军米格-31K机组人员,包括飞行员和武器系统官。
他们开出5000至10000美元的报酬,以“独家采访”为幌子,旨在通过初期无害接触建立信任,为后续招募铺路。
在初步取得联系后,乌克兰情报部门迅速升级筹码,一名自称“谢尔盖・卢戈夫斯基”的情报负责人直接抛出重磅条件,一是提供300万美元现金,可在任意欧洲城市交付。
二是为飞行员及其家人提供北约国家公民身份、护照和居留权,且承诺48小时内成功撤离家属。
作为交换,俄方机组成员需驾驶搭载“匕首”导弹的米格- 31K,在执行黑海巡逻任务时中途转向,飞往乌克兰西部里夫涅附近的指定机场,且必须保持导弹处于武装状态。
按照乌克兰方面的计划,劫持成功后,这架米格-31K将被用于更大胆的假旗行动:伪装成飞行故障闯入罗马尼亚领空,伪造敌我识别信号模拟俄军攻击编队,诱使北约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的防空部队开火。
![]()
【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位于左上方】
一旦搭载实弹“匕首”的米格-31K被击落,乌克兰将借机渲染“俄罗斯对北约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舆论,进而推动北约启动集体防御条款,将冲突升级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对峙。
然而,这一大胆计划从一开始就处于俄罗斯反间谍部门的监控之下。一名米格-31K武器系统官在接触发生后立即向联邦安全局报告,俄方随即启动诱捕行动,让机组人员假意配合以获取深层情报。
通过追踪经波兰、爱沙尼亚和英国路由的通信IP,以及关联塞浦路斯的银行渠道,俄罗斯特工逐步锁定了乌克兰的渗透网络。
2025年11月3日,当乌克兰情报部门发送降落点GPS坐标时,俄方行动全面收网。11月4日凌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下属的特种部队突袭了加里宁格勒的一处安全屋,抓获3名乌克兰情报人员,另有2人跨境逃脱。
![]()
作为报复,俄罗斯从里海上空出动米格-31K发射6枚“匕首”导弹,精准打击了乌克兰布罗瓦里的电子情报中心和斯塔罗基耶夫机场,卫星图像显示目标区域出现符合高超音速武器打击特征的深弹坑,以及疑似信号情报设备引发的二次爆炸。
乌克兰急于获取“匕首”导弹样品,本质上是政治诉求与技术需求的双重驱动。
在政治与宣传层面,成功劫持俄军最先进的战术打击平台,将是对俄罗斯士气的沉重打击,可极大提振乌克兰国内士气,并向西方盟友证明其具备获取俄军核心机密的能力,从而争取更多军事援助。
更关键的是,若假旗行动成功,可能引发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使乌克兰在冲突中获得压倒性的外部支持。
![]()
从技术角度看,“匕首”作为全球率先投入实战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双锥体弹头设计、助推滑翔技术、高温隔热材料以及末端机动算法,都是俄罗斯发展高超所积累的核心技术。
乌克兰自身缺乏独立破解这类尖端技术的能力,但一旦获得完整样品,便可联合美国及欧洲盟友进行拆解分析,掌握其制导频率、机动规律和反拦截设计,进而针对性改进 “爱国者” 等防空系统的软件算法和拦截策略,大幅提升对高超音速威胁的防御能力,甚至为乌克兰未来国防工业发展高超音速技术提供参考范本。
此次未遂的劫持事件,为各国敲响警钟。在高超音速技术快速扩散的今天,如何防范这类尖端装备成为情报渗透和劫持的目标,将是未来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