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作者:武爽。
![]()
近期,华住集团旗下高端品牌美仑酒店于厦门市集美软件园三期开出其国内最大体量项目——约310 间客房。在城市布局中,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总部基地等园区正成为酒店与长租公寓品牌争抢的新阵地。与此同时,产业园区里,酒店与公寓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华住美仑最大体量酒店入驻园区
近期,华住集团旗下美仑品牌在厦门集美软件园三期开业,其位于厦门市集美区诚毅北大街9-3号,拥有310 间客房,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该品牌酒店。从报道中来看,项目由厦门轨道集团打造,设计元素融合了“滨海戏浪”与“闽南红砖古厝”两种文化理念,同时酒店配置多功能会议室、特色餐厅及自助健身区,已明确瞄准园区内的商务及会展客源。
空间秘探观察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选址在园区而非传统核心商圈。对比传统城市酒店多聚焦城市核心、高端商务地段,品牌定位从“市中心酒店”向“园区酒店”移动,转向产业聚集、城市扩展、服务配套尚未饱和但具有潜力的新节点,这也意味着酒店集团在选址逻辑上正发生改变。
二是从配置来看,园区场景的“差旅+会议+商务活动”需求被酒店方显然看重。酒店设计不仅为了住宿,还包括会议室、餐饮、健身等配套服务。区别于传统酒店的游客+商务差旅,园区酒店还要对接企业来访、项目路演、员工住宿、中长期租住、会议培训等更为多元的需求。
酒店集团对园区市场的抢占已形成一股浪潮。园区成为酒店集团争相入驻的热门选择,这一趋势在全国多地得到印证。
除了美仑酒店,华住集团旗下的全季、城际等酒店品牌也在相继落子国内园区中心。今年6月,临江科创园全季酒店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城发集团托管临江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完善园区服务功能的重要成果,该酒店的开业将进一步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水平。近日,落户于太仓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的华住酒店集团旗下的城际酒店也开启了试营业。今年年初,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美仑国际酒店落户华美信息产业园……
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原新疆百草堂医药连锁经销有限公司产业园区内,闲置的宿舍楼、仓库等用房,经过改造,转身为品牌酒店集群。该项目引入麗枫、潮漫、庭冉云居等品牌酒店,共设400多间客房,预计今年6月正式开园。这一改造范围涵盖原有宿舍楼、仓储楼、实验室、办公楼等,目标是打造新疆首个酒店产业园区。
还有万豪国际旗下的万丽酒店相继落子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深圳南山区高科技园、杭州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文旅开发商将万丽酒店视为园区综合体与文旅目的地的首选合作伙伴。洲际酒店集团体系的有限服务品牌也在园区类项目中中标或签约。例如温州园博园文化交流中心酒店项目中,智选假日中标入驻园区文旅复合体。还有作为洲际酒店集团旗下首次落户园区的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苏州园区金普顿酒店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预计于2026年四季度投入运营。
亚朵在地方开发区和开发园区的签约动作频繁,像中山火炬开发区就有亚朵等高品质酒店签约入驻的公开报道;还有东呈集团在华东及三、四线城市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已有多处开店或签约样本……不难发现,品牌与园区开发方的联动已成为常态。
酒店和公寓“扎进园区”
当酒店集团大举进入园区时,公寓品牌也在同步行动,两者共同看好园区这块曾经的“价值洼地”。在双方的分化、互补中,其呈现了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一是“酒店+公寓”的双品牌布局明显增多。随着中国城市空间的外溢和“产城融合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正在向园区迁移,而他们的住宿需求更具长期性与多样性。酒店的传统定位是短期住宿,而园区的客户结构却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驻场工程师、科研人员、企业管理层,他们既需要商务酒店的便利,也需要公寓式住宿的生活感。正因如此,“酒店+公寓”的产品组合逐渐成为主流。
如广东河源连平县生态工业园区内,雅阁酒店集团采用“雅阁酒店+澳斯特公寓”双品牌模式,河源连平项目中,广东河源连平雅阁酒店打造126间豪华客房及完善配套空间,而澳斯特公寓则精心打造54间服务式公寓,形成了差异化产品组合。这种模式满足短期差旅需求,又吸引长住客群,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核心策略。
二是地方国企和开发区平台加入战场,推动园区配套标准化。2025年,广州安居集团与小鹏汽车签约合作,在企业总部及周边园区建设员工公寓,模式是“国企投建+企业定制”,形成区域化的住宿配套体系。同类案例在长三角也不断出现,如陆家嘴集团推出“数智天地·新乐里”企业公寓,面向张江与外高桥等园区员工,提供带有公共空间和社交属性的居住产品。这些项目背后,体现出地方平台希望通过酒店和公寓业态提升园区吸引力,从而留住企业与人才的逻辑。
三是国际品牌也涌入园区级市场。雅诗阁近期公布的中国区在建项目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位于产业园或知识创新区,如苏州高新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深圳国际会展城等。洲际酒店集团与万豪国际则在苏州工业园区、芜湖鸠兹科创湾等园区签约新项目,其中包括融合办公、会议与住宿的复合型物业。这些国际品牌的加入,不仅提升园区商务接待能力,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园区住宿产品的标准化与品牌化升级。
四是酒店资产的投资逻辑正在变化。园区酒店往往具备稳定客源与较低土地成本,成为头部集团和地方投资者新的利润洼地。以厦门集美为例,华住美仑品牌在当地开出最大体量酒店,310间客房主要服务于园区商务与会展需求,入住率自试营业起就保持高位。同时,园区酒店在产业导入阶段还能扮演“招商载体”角色,帮助地方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这股变化折射出中国城市格局的再分配。过去十年,酒店业的逻辑是“跟着人流走”,而如今是“跟着企业走”。园区已不只是生产力的集合体,也成为生活与消费场景的新入口。
为何都钟情园区
园区,正从“产业的承载地”变成“生活的发生地”。酒店和公寓品牌纷纷进驻,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产业经济层面来看,过去酒店主要追随城市商务与旅游中心布局,但当制造业、高科技与创新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时,住宿业的重心也随之迁移。国家发改委2024年发布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要重点建设5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超过七成集中在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园区。
2025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地的园区型酒店入住率普遍超过75%,部分项目甚至达到80%以上,增幅高于城市中心区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园区已经从“企业办公区”升级为“生产+生活”复合场景,酒店与公寓的布局逻辑也随之重构:不再是“抢地段”,而是“抢产业”。
国家层面对于园区“宜业宜居化”的政策导向愈加明确。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发布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首次提出,要“完善园区居住、消费、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型住宿产品投资与运营”。
此后,地方层面纷纷响应,推动“产城融合”成为主流路径。以某市发布的《产业园区更新提升、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例,其明确将园区升级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区,鼓励引入酒店、公寓、人才住房等配套设施。此类政策为酒店与公寓进入园区提供了明确路径。开发区管委会、园区平台公司常以“软配套”标准定义酒店、公寓项目为园区招商配套的重要组成。
此外,金融与资产端政策也给予支持。例如,新规明确允许将产业园内酒店及其配套底商纳入 REITs 资产范围,为园区内酒店、公寓项目资产化、融资化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使得品牌与投资方看到园区产品不仅是运营场景,更具资本配置属性。
空间秘探认为,还有一个显著因素是园区项目在投资回报逻辑上的吸引力。首先,园区项目因配套尚未饱和、增量空间大,酒店或公寓品牌有机会以较低成本拿地或合作,且初期所在园区往往被列入地方“重点招商”名单,合作推进力度强。其次,结合前述 REITs 政策、产业基金参与、国企平台介入,让不少园区住宿项目具备“资产化+运营化+规模化”可能。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园区酒店与公寓的布局,是城市服务功能外延的一个具体表现。传统城市中心地带饱和、成本高、增量难。园区则为城市生活、工作、居住的“新轴线”提供空间。从政府规划、楼宇更新、园区转型看,住宿配套由“补充”角色转向“核心”角色。上海静安区实施的“产业园区升级行动”就提出,将人才住房、服务式酒店、公寓列入“园区功能提升”指标。
未来最好的酒店可能“隐居”园区
当“出差半天、开会一天、住一晚”成为常态,酒店的黄金地段正在发生位移。未来最好的酒店,不一定坐落在CBD的钢筋丛林中,而可能藏在产业园、文创区乃至生态园区里。
越来越多的酒店,正从城市中心转向产业腹地,靠近企业、靠近生活,也靠近自然。这种变化背后,是城市空间与商业逻辑的双重重塑。办公、生活与休闲的边界被打破,酒店开始从“目的地配套”变成“产业生态”的一部分。
园区里的“好酒店”也不再只是给来回差旅的人睡一晚。更有意思的,是它能成为一处“地方性的精神栖所”,既服务产业,也保存和传播当地文化。成都世园瀑布美憬阁就是一个清晰的例子,这家由雅高旗下 MGallery 运营的酒店坐落于成都 2024 年世园会园区核心地带,建筑和室内设计大量借用瀑布、红砂岩与当地植物意象。作为园区内唯一酒店,它的定位超越了会展接待,设计者希望它在会后继续成为城市的文化落点,一处让人愿意驻足、沉浸、回味的精神栖所。
北京首钢园区的香格里拉项目将工业遗存与当代接待需求结合,把旧厂房、烟囱和铁架改造成有温度的接待场景,酒店既服务会议会展,也成为园区转型与城市更新的文化窗口。把“工业记忆”包装为体验,能为园区及酒店同时带来品牌溢价。
坐落于美丽的苏州小外滩,活力岛影音艺术产业园内的苏州元和塘·殿影酒店,原址是婚纱摄影中心,在保留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室内全面改造重建,将每个空间设计成各种经典电影片场,以摩登、 复古的电影场景去演绎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是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看苏州工业园区这样已经成熟的产业集群,服务式公寓与精选服务酒店不仅以“长住”和“团队包月”取得高入住率,它们在园区内还承担着人才交流、行业沙龙和小型展演的功能,这些活动把住宿场所变成了知识与社群流动的节点。
还有许多园区公寓采用“上居下办”或“办公+居住”混合模式,如杭州星月·西溪印项目。该项目通过垂直功能分区,地下一层设会所展厅,一层为接待与会议空间,二至三层为企业办公区,顶层为企业主生活起居区,实现工作与生活的自然过渡。
同时,建设餐饮、超市、健身、休闲、文化创意等综合配套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园区内既有工作的场所,也有满足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蛇口网谷,引入LOFT办公+公寓模式,并辅以商业街区、艺术空间的配套建设,实现了工作、生活和休闲的一体化,大幅提升了园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在产业园区语境下,这种模式具有前瞻意义。园区酒店不再只是功能性空间,而成为产业生态、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结合点。无论是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还是生态示范区,酒店都可能成为展示当地精神气质的“窗口”,为商务旅客提供灵感,为城市居民提供归属。
从投资角度看,这类“园区定制版酒店”也具备更强的品牌溢价力。它们兼具运营回报与文化价值,不仅提升园区品牌形象,也为酒店集团构建差异化壁垒。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未来的园区酒店,不止关乎住宿效率,而是场所精神。”空间秘探认为,当住宿从配角变成生态一员,未来的产业园区或许会反过来“围着酒店建”。从“酒店的园区”到“园区的酒店”,这不仅是选址逻辑的变化,更是增长逻辑的更新。
综上,当酒店和公寓都盯上园区,这意味着“产业住宿”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未来最好的酒店,不一定在CBD,而可能就藏在研发楼旁、科创园里、产业新城的某个核心节点。那些能够真正“扎进产业”的品牌,或将成为下一个十年里最具想象力的增长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