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城中街巷都氤氲着文墨,镂刻着时光。
书香越千年。
石头城下的风声雨声伴着琅琅书声,
南京城里的南京人,
血管里就流淌着诗意。
在这间书房里,
我们能追溯到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
南京,是间书房
来源 | 南京发布
书卷气与绣球花
![]()
崇正书院
以“最有书卷气的绣球花”火出圈的崇正书院的最美时刻,是“花香袭人,书香怡人”的仲春。
满树洁白的木绣球花一簇簇如同白云朵朵悬在枝头,与黛瓦朱梁形成天然画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
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所在的清凉山自古便是南京文脉所在。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头城,有“六朝胜迹”之称,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天的清凉山。南唐时曾建避暑行宫于山上,千古词帝李煜也曾流连于此。
明嘉靖年间,南京盛行讲学,时任督学御史的著名学者耿定向见此地环境清幽,便倚山就势选址,建了崇正书院。书院建立后,耿定向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学生来书院学习,并亲自主讲,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也曾在此活动,万历十七年明朝南京第一个状元焦竑也读书于此。作为“学霸”,焦竑不仅学习念书,还帮助管理书院日常活动,有时还代掌讲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状元郎本身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他在距离清凉山不远的同仁街建有一所宅邸,藏书甚巨,民间俗称“焦状元楼”,是南京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建筑。
耿定向失势后,崇正书院逐渐废弃,此后的岁月里书院改为他用,几经战火,多次重建。
1982年,著名建筑家杨廷宝主持规划设计重建崇正书院,同时种下了两株木绣球,让这里的春天浸润书香,也让这份诗意得以具象。
2025年4月,修缮完工的崇正书院重新对外开放,千年书香与现代时光交汇,让金陵文脉渊源流传。
传说之外的读书台
台,本来是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般为四方形,供人眺望或者游览。后来文人墨客依傍人工建筑的台,作为读书修身之地。“读书台”是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现象,在文脉深厚的地区,都有与文化名人相关的“读书台”存在。南京最有名的,便是老门东的周处读书台。
周处,阳羡(宜兴)人,西晋时期名将。周处“除三害”改过自新的故事妇孺皆知。周处读书台的前身是周处在担任东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子隐堂”。明代,文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将“子隐堂”称为“周孝侯读书台”,一直流传至今。
![]()
![]()
![]()
![]()
周处读书台旧影
周处读书台一直是历代文人游览南京城南时必访的遗迹。清代吴敬梓登临读书台,留有“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奄画溪,折节此读书”之句。袁枚在此发出“两患虽除一患存,掷刀从此读书矣”的感怀。
周处读书台“山水人文苑”是南京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地处南京老城东南隅,东、南两侧与明城墙近邻,包含光宅寺、周处读书台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经过修缮和更新已初具形象。
负责保护维修的南京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本次修缮按原有样式恢复原历史遗迹风貌,在对文物本体加固修缮改造时,遵循修旧如旧、能用尽用的原则,最大程度保障原有墙体、木构件等老旧材料的完整性,再利用于修缮工作中。
![]()
![]()
![]()
修缮中的周处读书台
古色古香的造型、米黄色的外壁、竹木结构的檐廊、雕花窗……周处读书台北侧,两栋配套建筑主体已封顶。项目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建筑风貌巧妙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坡屋面顶造型,仿若摊开的书卷,在形态上与古迹产生新旧碰撞,时光交叠之美。
据了解,建成后,这里将作为社区中心、文化展览中心和配套设施等向市民开放使用,多维度延续和发展古迹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津逮楼与惜阴书院
书楼是我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的建筑。在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江苏大地,历史上出现过的私人藏书楼不胜枚举,位于甘熙故居的津逮楼便是经典。
![]()
津逮楼
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津逮楼由甘福建成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清代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主藏宋元明清历朝的古籍善本,楼下为三代彝鼎、金石字画,收藏颇丰。当时的名士程春海、朱绪曾、陆心兰都曾到津逮楼借阅藏书。利用津逮楼所藏,甘福之子甘熙编写了南京地方文献的经典之作——《白下琐言》。
![]()
咸丰年间津逮楼毁于战火,楼中所藏金石彝鼎及大半藏书尽毁,令人唏嘘。一百多年后,津逮楼在甘熙宅第内复建,科技在这里重构了一个光影世界,让曾经藏书万卷的津逮楼化身为 “时光机”,游客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尽金陵胜景,于如梦如幻的视觉盛宴中,感受金陵城的韵味。
书院,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遗存,是古代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江苏是我国古代书院最多的地区之一,根据各地方志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江苏地区出现的书院就有262所之多。
如今的南京龙蟠里是一条不起眼的街巷,但在历史上这里人文荟萃,颜真卿、龚贤、陶澍、魏源、方苞、薛时雨等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足迹。龙蟠里9号,是清代惜阴书院所在地。
![]()
惜阴书院旧址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江总督陶澍在此建惜阴书院,为了纪念其先祖、东晋名臣陶侃,他以陶侃遗教“大禹圣人,乃惜寸阴”之意,取名“惜阴书院”,勉励后辈珍惜时间,埋头苦读。
20世纪初,时任两江总督端方赴欧考察,他有感于图书馆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奏请设立图书馆。1907年,端方聘请原任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在南京筹办一所图书馆,馆址选在惜阴书院旧址,共有两座藏书楼。经过三年筹建,江南图书馆正式开放,因收藏了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旧藏而名声大噪,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文献圣地。
1927年,柳诒徵先生出任馆长,在他治下,图书馆名声大震,号称“江南之冠”。期间,图书馆还推出了一项特别服务——“住馆读书”,读者每月缴纳食宿及杂务费,即可长期在馆阅览。据史料记载,胡适、蔡元培、黄宾虹、徐悲鸿等人都曾在此住馆阅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