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治理的重要依托,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十四五”时期,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践行法治为民,以良法善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法治青岛,持续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近年来,青岛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加强法治供给,护航高质量发展
立法是法治之先导,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四五”时期,青岛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创新推出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2021年制定《青岛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在山东省首次将网约车纳入立法规范;2022年制定《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为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提供持久性的法律保障;2023年制定《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从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等方面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支撑;2024年制定《青岛市海上旅游运动船艇管理办法》,弥补我市海上旅游运动船艇管理的法制空白;2025年制定《青岛市浮山森林公园和太平山中央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为浮山和太平山公园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法因时而立,法因时而进。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新兴领域立法,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20余件。对不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及时进行修订、修改或者废止,修改、废止法规9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法治轨道上轻装前行、安心经营?“十四五”时期,青岛各级各有关部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体制机制上,健全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畅通服务保障渠道;在制度供给上,制定实施《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在争议解决上,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妥善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挽回损失。
此外,近年来青岛还广泛吸纳律师、专家、仲裁员等1.2万余名专业人员,组建“青法先生”服务团,制定涵盖投资准入、跨境并购、公司治理等40项法律服务自助“点餐清单”,持续开展“青法先生·企业面对面”系列活动。目前,服务团已为全市3000余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推动解决重大复杂案件37件,助企止损挽损约14亿元。
践行法治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平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十四五”时期,青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聚焦维护公共安全,坚持扫黑除恶不动摇、惩腐打伞不松手,紧盯群众深恶痛绝的“黄赌毒”问题,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电信网络诈骗、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人民群众安全感每年均保持在95%以上;
聚焦防范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智谷”金融风险智慧治理综合体作用,深度融合互联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政法机关等多维度数据,防范企业金融风险、赋能金融产业发展;
聚焦守护公平正义,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司法,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聚焦营造社会正气,大力弘扬见义勇为善举,表彰见义勇为模范341人、群体62个,发放奖金550余万元,见义勇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涌现出“玉米阿姨”刘玉荣、“白衣大哥”鲁亚卿等先进典型……
基层治理是承载民生期盼、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纽带。
五年来,青岛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形成市级牵头抓总、区市重点推动、街镇跟进落实、城乡社区网格治理的工作格局;统筹诉讼、复议、法律援助、仲裁等资源进驻综治中心,10个区(市)级综治中心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整治大化解,建立实施“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区(市)、镇(街)“一站式”矛调中心实现全覆盖,年均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件。
不仅如此,青岛有1.8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活跃在1.3万多个网格中,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青岛充分发挥网格员在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畅通网格事项闭环管理流程,推进“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分级响应”,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21年以来,全市城乡社区网格员共上报事件1403万余件,办结1398万余件,办结率99.6%。
集聚法治资源,推进涉外法治建设
今年10月23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青岛中央法务区建设的决定》,这是全国首个聚焦中央法务区建设的地方人大决定,为青岛中央法务区长远发展构建起保障有力的法治框架,标志着青岛在探索法治服务集成化、制度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涉外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跨境贸易、海事海商、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需求日益迫切。“十四五”时期,青岛创新打造以“四区一平台”(涉外法务区、上合法务区、金融法务区、自贸法务区、数字法务平台)为支撑的青岛中央法务区,凸显“涉海”“涉外”特色,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法律服务高地,更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青岛中央法务区成立以来,集聚了青岛国际商事法庭、青岛知识产权法庭、青岛海事法院审判区等审判机构,以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涉外警务服务站、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岛国际仲裁中心等法律服务平台机构100余个,构建覆盖商事、海事、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一站式法治服务矩阵。总部设置12个服务窗口,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2025年以来,解答法律咨询16万余件。
此外,青岛还发挥中央法务区法治资源汇聚优势,接入外部数据48类2000余项,在市民中心、企业园区、政府机关等布设以AI数智人为载体的“青法小屋”智能服务终端,创新“线上+线下”双轨便捷服务模式,累计提供智能法律问答2万余次,服务3000余人次,自动生成法律文书3400余份。
法治重在建设、贵在落地。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法治之力转化为发展之能,平安青岛、法治青岛必将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