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
2025年11月14日9时,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 “ 四川舰 ” 开启首次航行试验。 美联社 当日报道称, 中国 周五开始对其最先进的两栖攻击舰进行海试,距离其 最新航空母舰 服役仅一周,作为其海军快速现代化的一部分, 该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 。
这艘满载排水量超4万吨的巨舰,以全球首款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常规动力两栖攻击舰身份,将中国船舶工业的 “ 硬核实力 ” 与海军战略转型的雄心推向世界舞台中央。从2024年12月下水到海试不足一年的 “ 中国速度 ” ,叠加电磁弹射、双舰岛设计、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颠覆性技术,不仅让美西方及日本的 “ 2026年海试 ” 预测彻底失效,更引发国际军事界对 “ 两栖攻击舰定义 ” 的重新审视。 这场 从技术突破、战略重构、国际博弈 的“ 静默革命 ” 将 重塑全球海上力量格局。
一、 技术 突破 :从 “ 直升机平台 ” 到 “ 两栖攻击舰 ” 的代际跃升
四川舰的海试绝非普通装备测试,而是一场对传统两栖作战概念的技术颠覆。当电磁弹射系统首次从航母平台 “ 下沉 ” 至两栖攻击舰,中国军工以 “ 跨界创新 ” 的思路,将4万吨级舰艇的作战效能推向新高度,其技术突破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外界想象。
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四川舰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标签,是 全球首次在非航母平台集成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 据报道,该舰采用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较美国福特级航母的交流系统稳定性更优,弹射效率提升30%。这一数据得到军事专家在今日头条分析文章中的印证: “ 四川舰单日出动架次可达百架以上,作战效率较传统两栖舰提升3至5倍 ” 。更关键的是,其电磁弹射轨道长度达130米,可支持歼-35隐身战机、攻击-11无人机 “ 满油满弹 ” 起飞,而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仅能搭载垂直起降的F-35B,载弹量和航程受限明显。
双舰岛设计与4万吨级排水量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作战功能。 据媒体报道 , 四川舰甲板净面积较075型提升15%,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可同时搭载直升机、气垫登陆艇及上千名陆战队员。这种 “ 平战结合 ” 的配置,使其既能执行传统两栖登陆任务,又能扮演 “ 低成本航母 ” 角色,形成与福建舰的协同作战体系。
建造速度背后的 科技 工业 实力
四川舰 从下水到海试仅11个月的周期,刷新了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纪录。 据媒体 披露,四川舰采用 “ 模块化总装+数字孪生调试 ” 技术,各系统并行施工,较传统模式缩短40%工期。这种效率背后,是中国船舶工业在福建舰建造中积累的航母级技术 “ 下沉 ” ——电磁弹射系统的岸基测试数据直接复用,动力系统可靠性验证借鉴了075型的成熟经验。正如沪东中华造船厂工程师所言: “ 每一颗螺丝钉都凝聚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
![]()
中国首艘 076 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于 2025 年 11 月 14 日星期五从上海港口启航。(张丽/新华社/AP)
二、战略重构:远海攻防体系的 “ 支点效应 ”
四川舰的意义远不止于装备升级,更是中国海军从 “ 近海防御 ” 向 “ 远海护卫 ” 转型的战略支点。它填补了航母与传统两栖舰之间的能力空白, 通过 全新式 杀伤链重构区域安全格局,其影响已延伸至台海、南海乃至全球两栖作战理论领域。
立体登陆能力的质变
传统两栖攻击舰受限于直升机航程和载弹量,难以实现远程精确打击。而四川舰通过 “ 电磁弹射+隐身战机 ” 的组合,构建起 “ 超视距立体登陆 ” 新模式。军事专家 分析 指出: “ 攻击-11无人机可前出500公里实施侦察打击,歼-35则能夺取制空权,为登陆部队开辟安全通道。 ” 这种能力在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场景中,将大幅降低登陆部队暴露风险。 军事专家杜文龙认为,有了电磁弹射的助力,配合多款新型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 以四川舰为代表的076两栖攻击舰将变身无人机航母,在更远的地点、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完成两栖作战任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四川舰计划于2026年10月完成海试并服役,届时将与福建舰、075型两栖舰形成 “ 航母+闪电航母+传统两栖舰 ” 的三级投射体系。 媒体 解读,该体系可实现 “ 远洋制空+近岸突击 ” 的无缝衔接,使解放军在岛礁争夺、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中具备 “ 多场景响应能力 ” 。
对 “ 分布式海上作战 ” 的反制
美军近年提出的 “ 分布式海上作战 ” (DMO)概念,试图通过分散部署舰艇形成局部优势。而四川舰的电磁弹射与无人机搭载能力,恰恰成为破解这一战术的关键。攻击-11无人机的隐身突防与蜂群作战能力,可对美军分散的宙斯盾舰实施饱和攻击;空警-600预警机则能构建半径600公里的预警圈,引导航母编队远程打击。 美媒称 : “ 中国正在用 ‘ 低成本、高弹性 ’ 的两栖舰平台,瓦解美军的海空优势体系。 ”
![]()
三、国际博弈:美西方与日本的 “ 认知震荡 ”
四川舰海试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国际舆论池的巨石,激起美西方及日本的密集反应。从最初的 “ 技术质疑 ” 到如今的 “ 战略焦虑 ” ,这场舆论风暴的背后,是西方对中国军事科技 “ 突破与跨越 ” 的认知重构,以及对自身霸权地位的深层担忧。
美国:从 “ 技术轻视 ” 到 “ 紧急评估 ”
四川舰 海试前,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RS)在2025年3月报告中预测: “ 中国电磁弹射技术成熟度不足,076型至少2026年底才能海试。 ” 然而 , 现实狠狠打脸——四川舰不仅提前一年海试,其电磁弹射系统稳定性更超越美军福特级。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 一份 声明中承认: “ 中国在舰艇动力与航空保障系统的整合能力,已达到 ‘ 令人不安 ’ 的水平。 ”
美 TWZ 网站文章认为,总的来说, 只要拥有更多的海军航空能力,PLAN就可以为更接近大陆的各种行动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对台湾的潜在军事干预,或捍卫其在南海等地广泛且基本上未被承认的领土主张。076型还可以帮助将海空力量投射到距离中国海岸更远的地方,这也是该国更广泛的航母野心背后的驱动因素。
更具深意的是,美军内部对四川舰的定位产生激烈争论。传统派坚持将其归类为 “ 强化版两栖舰 ” ,而太平洋舰队前司令哈里斯则撰文警告: “ 必须将四川舰视为 ‘ 轻型航母 ’ ,否则将误判中国海军的远洋投送能力。 ” 这种分歧 折射出美军对自身技术优势 失落 的集体焦虑。
日本: 让其 “ 动态防御 ” 体系 其 失效
作为中国周边最敏感的观察者,日本对四川舰的反应堪称 “ 应激式 ” 。 媒体 渲染其对 “ 西南诸岛防御 ” 的冲击。日本防卫省决定加速出云级 “ 加贺 ” 号的F-35B搭载改装,并 加紧推进 采购F-35B。然而, 技术代差难以通过数量弥补。 四川舰的电磁弹射可使歼-35作战半径达1200公里,远超F-35B的800公里;攻击-11无人机的持续侦察能力,更让日本所谓的 “ 动态防御 ” 体系形同虚设。
欧洲:技术惊叹与战略矛盾
欧洲舆论呈现明显分裂。法国 媒体 盛赞四川舰的 “ 模块化建造技术 ” ,称其 “ 为欧洲海军装备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 ;而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则炒作 “ 中国威胁论 ” ,呼吁北约加强 “ 印太存在感 ” 。这种矛盾本质上是欧洲在 “ 技术借鉴 ” 与 “ 政治站队 ” 间的艰难平衡。德国海军总监舍恩巴赫的表态颇具代表性: “ 我们需要客观评估中国的技术突破,而非陷入意识形态对抗。 ”
![]()
四、未来启示:从 “ 装备突破 ” 到 “ 规则制定 ”
四川舰的意义,远不止于一艘舰艇的技术突破。它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发展从 “ 跟跑 ”“ 并跑 ” 迈向 “ 领跑 ” ,并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海上力量的 “ 规则制定权 ” 争夺。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塑21世纪的海洋战略格局。
技术标准的 “ 中国定义 ”
四川舰开创的 “ 电磁弹射+常规动力+两栖攻击舰 ” 模式,为全球中型舰艇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模块化建造的高效率、多任务协同的作战理念,正在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新标杆。 并 为未来 中国军工从 “ 产品出口 ” 向 “ 技术输出 ” 转型 拓展奠定基础 , 进而 改写全球防务产业的权力格局。
战略话语的 “ 去西方化 ”
长期以来,全球海军装备的定义权被西方垄断——美国将两栖攻击舰限定为 “ 直升机平台 ” ,日本将出云级称为 “ 直升机驱逐舰 ” ,本质上都是为自身扩军铺路。而中国坚持将四川舰定义为 “ 两栖攻击舰 ” ,却赋予其超越传统的作战能力,这种策略,恰恰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
![]()
结语
四川舰的海试, 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里程碑,更是一场军事科技与战略思维的双重革命。 当电磁弹射的电弧划破东海的晨雾,它不仅照亮了中国海军的转型之路,更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在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自觉。面对 “ 中国威胁论 ” 的喧嚣,四川舰用事实证明:中国海军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 维护国家主权及核心利益,以及 守护和平发展的海上生命线。在这艘巨舰的甲板上, 承载的不仅是战机与梦想,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