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初冬的一个下午,病房窗外飘着细雨。张爱萍推门而入,见病床上的聂凤智精神矍铄,一边输液一边同警卫谈笑。短暂寒暄后,张爱萍低声调侃一句:“老聂,你这状态,比我上台作报告时都带劲。”转身离开医院,他拍了拍随行干部的肩膀:“放心,老聂死不了,精神好得很。”这话后来在军队圈子里迅速传开,也让外界对这位传奇将军的韧劲再添几分敬意。
![]()
不少人奇怪,两位陆军出身的上将为何在七十岁以后仍保持这样的私人交情。缘由要追溯到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空军草创期。1950年夏天,陈毅正为华东军区空军司令的人选发愁。头天夜里,国民党飞机再次轰炸上海闸北,防空火力疲于奔命。第二天上午,他在军政大学泳池边看到刚做完手术、腰缠绷带的聂凤智。陈毅没拐弯抹角:“你去干空军司令。”聂凤智下意识地抖了抖肩膀:“我连飞机螺旋桨都分不清。”陈毅一句“肯学就能行”把他推上了全新的跑道。
彼时的华东空军只有一张批文、几架缴获的老飞机和一群渴望飞天的年轻人。飞机不够,就在机场跑道画沙盘;教材不足,就把苏军顾问的手势拍照成幻灯;聂凤智本人更是白天跑场站、晚上啃俄文。巴基斯基中将见了连连摇头,半个月后却被这位“不懂工程学的将军”用流利的俄语指挥二十四架米格战机完成了复杂科目,只能竖大拇指:“你把自己当成飞行员,别的都好办。”
![]()
1952年入朝作战,他临危受命代理中朝空军司令。先期兵力劣势明显,许多飞行员连夜航都没经历过。他采用“近场轮战”思路:雷达一捕获目标,两个机群打完就地补给,第三批立即顶上,拖垮对手节奏。结果短短数月,美军统计空中损失翻倍。范登堡的那句“几乎一夜之间”固然夸张,却也道出美国人当时的尴尬。
回国后,华东沿海防空问题又落到聂凤智肩上。1958年秋,国民党空军出动上百架战机骚扰闽南。路桥与惠阳机场起飞时差本该有序衔接,谁料技术员一个小失误,四地飞机几乎同刻抵达泉州上空,形成三层包饺子阵。敌机被突如其来的密集编队吓得急忙掉头。国外媒体给这场意外起名“口袋战术”,彭德怀电话里半是玩笑半是欣慰:“歪打正着,也算中国式机动。”
![]()
然而频繁的昼夜奔波透支了聂凤智的健康。1973年春天,他感冒引发哮喘,几度呼吸衰竭。转入空军总医院的急救室时,心跳曾停止十余秒。医生事后说,这么严重的缺氧,用教科书上的公式计算,能救回来的概率不足十分之一。可他硬是活下来,还在恢复阶段抱着氧气瓶到作战值班室了解部队整训。
![]()
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后,他坚持七点进办公室。一天早晨输液没结束,他左手拎着吊瓶,下楼上车。护士追到门口,何鸣连连劝:“多挂五分钟,就五分钟。”聂凤智摆手:“治病可以改排班,军情不能等人。”强硬到近乎固执。
1982年,中顾委华东组例会在无锡召开。会前例行体检,医生发现肺部阴影已呈星芒状扩散,初步判断恶性。通知下达,他只说了一句“先开会”,继续坐在会场最前排。闭幕当天的夜里才住进南京总医院。诊断结果无情,却没能撼动他的情绪。他写给司令部党小组的那封信短短千余字,核心只有四个字——“继续工作”。
![]()
进入晚期后,病房常见的景象是指挥地图铺在床头,军区参谋轮流汇报。高烧让他偶尔产生幻觉,护士曾听见他低声命令:“通知高炮,敌机右转,我纵队包抄。”何鸣心疼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把那张旧军装放在床边,让他摸一摸安心。
从确诊到病逝,他与癌症鏖战五年。1992年4月3日凌晨,南京城的春雨停了,值班军医记录最后一次脉搏:每分钟三十六下。没有遗言,只有左手依旧搭在那份未批完的训练计划上。院外站着不少老兵,没人哭出声,大家知道,老聂真的拼到极限。
张爱萍后来谈及这位故友,只说一句:“他把陆军精神带进了蓝天,也带到了病榻。”简短,却足以概括两位将军半个世纪的相依与惺惺相惜。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