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授人以渔 共享发展(国际观澜)

0
分享至

敬小军

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面对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同挑战,中国将自身发展经验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交流、联合科研、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渔业援外培训,促进国际减贫合作,与各国携手探索蓝色增长之路,努力实现渔业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中国渔业援外培训立足于技术赋能,是一套涵盖水产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管理的全产业链技术学习体系。乌干达、埃及等非洲国家学员将中国罗非鱼苗种繁育技术带回国,成功将苗种成活率提高30%;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学员在当地应用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在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不仅为市场增加了水产品供给,还帮助示范农户实现收益翻番……这种以培训为桥梁的技术合作,使合作成果真正惠及受援国人民,确保了渔业合作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通过设立援外高端学历学位教育专项“渔业硕士项目”,推动涉渔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形成了系统化、长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模式不仅输出知识,更传播理念——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渔业振兴,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本和科研能力。“渔业硕士项目”马拉维学员齐劳拉·巴尔德毕业回国后,改进苗种繁育技术,向近400位渔民提供高质量的鱼苗,通过丰富渔业产业链,为当地居民创造150个就业机会,帮助当地渔业产值提升50%;尼日利亚国家淡水渔业研究所所长德斯蒙德·齐内杜按照在中国所学的学科发展模式,组建了育种、养殖、病害、加工、资源与经济学等研究团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用技术孵化,为当地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生计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的渔业援外培训,坚持以受援国的资源禀赋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各国文化传统与发展需求。从编写《柬埔寨王国渔业和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到绘制《塞拉利昂海域主要渔业资源原色图集》,再到澜湄各国联合执法与增殖放流活动,中国推动的渔业合作项目正成为“可复制、可持续”的国际典范。它不仅输出技术,更输出治理经验与合作机制。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拥有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和“投入少、见效快、易掌握、适用性强”的技术方案。作为全球渔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未来,中国渔业援外培训将继续帮助各国提升渔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各国人民的民生福祉,与各国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与教育处处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8日 17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网 incentive-icons
人民网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433542文章数 11808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