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赵 越
苏州,这座以“人间天堂”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苏绣、漳缎、香山帮营造技艺等共同构成了苏州非遗的文化基因。截至今年10月,全市拥有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苏州通过系统性数字化手段,创新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方式,让非遗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走出了一条人文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资源数字化: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
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承模式容易导致技艺的流失,而分散的展示形式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无疑制约了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化。苏州则以系统化、数字化的采集方式为着力点,为非遗资源构建起“数字基因库”,夯实了价值转化的基础。
苏州丝绸博物馆聚焦丝绸纹样数字化,引进北京邮电大学自研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启用《文化数据标注需求和流程》国际标准,构建全国最大的馆藏丝绸纹样原生数据库,并将数字纹样跨界应用于新中式服饰、网络游戏、潮玩手办等领域,形成一套从技术攻关、标准建设到创新应用的完整体系。香山工坊创建的“香山帮资料数据库”,将木作技法、构件尺寸等繁复技艺转化为精准数字资源。这种建设模式准确完整记录非遗技艺制作流程、传承人演示、工艺细节等内容,使苏绣针法、宋锦纹样等文化符号从“指尖技艺”变为“数字资产”,让非遗资源成为可复用、可研究的生产要素,为后续价值转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产权明确化:筑牢非遗产权保护屏障
清晰的产权界定是要素有序流动的前提,只有筑牢产权保护屏障,才能激发非遗创新活力。苏州积极探索非遗数据资产的确权机制,为非遗资产确权提供“苏州方案”。
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联合多家单位签署《关于加强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的实施意见》,围绕苏州宋锦、苏州漳缎、吴罗等丝绸类非遗,构建“法治+行政+公证+数字化”现代化保护体系。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完成“克利缎等纹样工艺流程及贸易数据集”知识产权登记,实现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形成“确权—登记—运营”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确权机制,非遗数据资产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的有效转变,为非遗的“指尖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
场景沉浸化:打造非遗元宇宙新体验
体验场景的构建是实现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传统非遗展示多局限于博物馆、工坊等物理空间,单向度的观赏模式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导致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脱节。苏州以数字技术重构非遗体验场景,实现非遗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
拙政园推出的“拙政问雅”项目,结合AR技术将园林实景与昆曲《牡丹亭》虚拟场景叠加,使游客能够一体化沉浸式体验非遗精品、园林艺术空间等,推动夜间客流量增长。周庄古镇通过“张厅有戏”光影夜游,用数字技术活化昆曲《牡丹亭》,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非遗魅力,带动夜游消费。这种“文化+科技+商业”的融合路径探索,将苏绣技艺、昆曲韵律等文化元素融入文旅体验、影视娱乐等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在互动中建立文化认同,为经济转化奠定情感基础。
产业融合化:释放非遗经济乘数效应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人文经济学倡导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良性循环,苏州通过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以数字为纽带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价值生态。
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府向红、府涵璐参与制作的《王者荣耀》游戏人物服装,获得游戏玩家一致好评。镇湖90后苏绣传承人周蕾与《魔兽世界》、泡泡玛特、《罗小黑战记》等热门IP合作,开发设计苏绣、缂丝等多种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产业融合的核心是价值增值,通过数字化赋能,非遗在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传播广泛化:重构非遗价值传播链
在数字时代,流量意味着关注度和影响力,只有用现代话语体系讲好非遗故事,才能实现价值的跨代传递。苏州依靠新媒体平台,构建起了多维度、年轻化的传播矩阵。
苏州制定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我是苏非非》等非遗题材作品创作,4部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作计划,让苏绣、玉雕等技艺通过屏幕走进大众视野。在苏州,非遗直播已成为常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在抖音平台每周进行六场直播,其点赞数已累计突破550万。这种“微短剧+直播+短视频”的传播组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非遗智慧,降低了文化接触门槛,实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广泛扩散。同时流量的集聚又为非遗经济提供了客源支撑,形成“传播—认同—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数字存证到产权确权,从场景重构到产业融合再到数字传播,苏州的实践构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完整闭环。这一路径始终以人文经济为内核,让文化传承有温度,让经济发展有灵魂,最终实现“人—文—经”的共生共荣,为全国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和方案。 (作者为苏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