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把那张印着“万科物业”的旧合同,当着一屋子邻居的面,“刺啦”一声撕成了两半。
碎片扔进垃圾桶时,重庆南岸区这个住了两万多人的超级小区,爆发出一阵能把屋顶掀翻的欢呼。
这一天是2025年6月6日,他们刚刚投票通过了一份能让全国物业公司老板失眠的新合同。
![]()
![]()
“以前交钱像上供,现在花钱像点菜!”老陈,一个退了休的中学老师,指着墙上贴得密密麻麻的服务清单,嗓门洪亮。
这份清单,是他们小区业主委员会带着几百号热心邻居,花了小半年时间,像剥洋葱一样把物业服务一层层扒开的结果——95个服务区域,1530个具体要干的活,掰开了揉碎了整整508项!
以前收你4块钱一平米的公寓物业费,都包了些啥?稀里糊涂。现在清单上写得明明白白:
• 158项“必选项”:比如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法律规定的)、小区大门24小时有人看着(物业品牌的底线)。这些是雷打不动的基础。
• 剩下350项“可选项”:大堂水晶灯要擦多勤快?绿化带浇水是每天喷两小时还是隔天喷半小时?地下车库的地多久拖一次?全由业主自己投票决定!“就像下馆子,清蒸鱼是必点,加不加辣、要不要香菜,您说了算!”老陈打了个比方。
![]()
这一“点菜”不要紧,真金白银省下来了。
公寓物业费从4块直接砍到2.62元/平米!商铺更狠,从9块降到5.2元。整个小区算下来,一年能省下好几百万。
钱去哪了?老陈他们揪出了物业费里藏的“水分”:那些根本不需要或者可以少干几次的“面子服务”。
这记重拳还没完。 新合同白纸黑字写着:电梯里贴的广告、地面停车位收的外来车费……这些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区收益”,物业公司只能扣下20%当作辛苦钱(管理成本),剩下80%全归业主!
一半发现金红包打到业主卡里,一半存进小区维修基金池子,修啥、花多少,业主盯着看。
“以前广告商给钱,物业悄悄就揣兜里了,我们连个响儿都听不见!现在?门儿都没有!” 业主刘大姐,一个开了十几年小超市的老板娘,说得斩钉截铁。
重庆这个小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老陈桌上的电话快被打爆了,青岛、武汉、银川……全国上百个小区的业委会都来“取经”。
为啥?苦物业久矣!家住青岛的李先生,买的是个“高档盘”,物业费每月小一千块。
去年冬天大雪,小区水管冻裂,家里停水三天,物业电话死活打不通。
最后他自己掏钱请人来修,物业反倒怪他没及时报修!“花钱买罪受!我们小区现在也联合起来,咬死要降30%!”李先生一肚子火。
钱越交越多,服务越来越“飘”? 这不是错觉。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报告,从2015年到2023年,全国商品房的物业费,平均每年悄悄涨了8.2%,,高端项目普遍突破5元/㎡/月。
![]()
但你家楼道是不是扫得更干净了?保安是不是更精神了?恐怕很多人要摇头。
更气人的是,有些物业公司今年还没过完,就急吼吼地催你交明年的钱了!
物业公司也喊冤:人工、材料都在涨,钱收不上来,我们也难啊!
根据《卓越指数·2025物业服务卓越表现报告》显示,2024年60家样本上市物业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总计109.6亿元,较2023年的135亿元同比下降18.81%,亏损企业数量增加至13家。
![]()
这就怪了:业主觉得钱白花了,物业说亏本买卖做不下去。
钱,到底去哪儿了?老陈指着他们小区新合同里砍掉的那350项服务:“水分!就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泡沫’,还有那些本该是大家的‘公区收益’!”
更深层的问题来了:谁该给小区干活?
“消防栓检查过期了?找物业啊!”——这是很多小区保安亭挂的牌子。
可你仔细想想:查消防栓,确保它能喷出水来救命,这难道不该是消防局的正经差事吗?怎么成了物业的“增值服务”?家住杭州的赵女士想不通。
去年她家楼道消防栓玻璃门碎了半年没人换,物业推说“等消防检查时一起弄”。万一着火了,这能等?
“垃圾分类搞不好?罚物业!”很多地方都这么干。
但把垃圾从小区运走、无害化处理,这明明是政府该管的事,或者应该让专业的环保公司来干。
![]()
物业公司既没那个技术,也没那个设备,最后就是收业主一笔“垃圾清运费”,转手包给外面的小货车拉走,干得好不好,全凭运气。
最让人窝火的是安全。片警电话打不通?行,小区自己掏钱请保安!可保安真能抓小偷吗?多数时候也就是看看门、记个车牌。
真出了事,还得打110。水电煤气费现在手机上点两下就能交,物业还非卡着户号,收你一笔“代收代缴手续费”,这钱收得心不心虚?
说白了,很多本该是政府或者专业公司负责的事,被一股脑儿推给了物业。
物业呢,摇身一变,把这些“职责”变成了向业主收钱的“理由”。
钱收了,活儿干得怎么样?没人细究。
某些基层部门乐得清闲,物业公司有了“生财之道”,最后吃亏的,还是天天住在这里的业主。
这就像你请了个保姆,结果她把该警察干的活、该环卫工干的活,都打包卖给你,还说不加钱就不干!这合理吗?
技术来了,围墙可以拆了,“物业神话”该破了!
“没有保安亭,小偷不是要翻天了?”这是很多人对“开放小区”的第一反应。
但杭州拱墅区一个拆了围墙的老旧小区,用事实打破了这种担忧。
![]()
走进小区,抬头就能看见闪着红点的摄像头,它们不是摆设。
上个月,一个陌生人在3号楼下转悠了十几分钟,东张西望。
摄像头背后的人工智能系统立刻警觉,把画面和位置信息推送到辖区派出所民警老张的手机上,同时也发给了3号楼的楼长李阿姨手机里。
![]()
老张骑上警用电动车就往这赶,李阿姨在业主群里喊了一嗓子。
没等小偷动手,老张已经到跟前了,街坊邻居也围过来好几个。
“这叫‘雪亮工程+’,摄像头直接连公安系统,贼还没动手,警察就知道他在哪儿了!比打电话给物业值班室,值班室再联系片警,快了不知道多少!”社区民警老张很自豪。这套系统是公安部在推的,效果实实在在。
![]()
拆了围墙,环卫车直接开进来了。
以前物业外包的保洁,扫得干不干净全凭良心。现在,政府招标来的专业环卫公司,作业标准、清扫频率都写得清清楚楚,干不好城管局直接扣钱!
广州海珠区试点开放小区的张大爷最有发言权:“以前楼道角落总有烟头纸屑,现在环卫车天天来,犄角旮旯都冲得干干净净,还便宜!”
![]()
家里的水管爆了、电闸跳了?以前得先找物业报修,物业再联系他的“合作”维修工,中间不知道耽搁多久。
现在呢?很多地方有了政府搭的“社区服务平台”,就像个线上大集市。
家里漏水,你在手机APP上发个需求,附近有资质的维修师傅立刻就能“抢单”,价格透明,干完活还能给评价。
武汉江汉区把电梯维保也接入了政府平台,哪部梯子该保养了、上次保养啥内容,业主在手机上一目了然,维修费用公开透明,据说比物业管的时候便宜了快一半!
“没有物业,小区肯定乱套?”技术发展到现在,真不是那么回事了。
国家也在推这个方向,2014年发布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核心思想包括打破社区"孤岛"状态,促进开放共享。
![]()
围墙拆了,服务反而可能更专业、更高效、更便宜。
业主觉醒:我的地盘我做主!
“花几百万买的房,每月还得交好几百‘保护费’,服务质量好不好全凭物业良心?公共区域的收益到底多少?我一分钱没见过!想换个物业?比登天还难!”在北京海淀当程序员的小林,住在号称“高端”的小区,物业费一个月干掉他小一千。
![]()
儿童游乐场的滑梯锈迹斑斑,恒温游泳池一年倒有半年在“维护”。
最憋屈的是,业主群里吵翻天想换物业,结果一投票,好多房子是投资的,业主根本不住这儿,电话都打不通。
小林们的憋屈,正在变成行动的力量。
深圳福田区的王女士,一个较真的会计,硬是通过法院查到了让她震惊的事实:小区地面上的停车位,产权清清楚楚属于全体业主!
但过去十年收的停车费,几百万啊,全进了物业公司的账!王女士联合一群邻居,把物业告上了法庭。赢了!法院判决物业返还这笔钱。
王女士算过,光这笔钱,就够抵小区业主两年的物业费了!
现实是,大量业主认为物业公司侵占了小区公共收益,但真正能把钱要回来的小区,只是凤毛麟角。
这差距,就是业主维权意识在觉醒的空间!
青岛有的小区业主更硬核,直接把电梯广告位的招租信息,挂上了政府搞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招标!
谁给钱多、服务好,就租给谁,收益直接进业主大会的账户,物业想沾边?没门!
武汉的业主则要求电梯维保公司每次来干活,必须手机直播关键步骤,“以前他们干没干、干得好不好,全凭物业一张嘴,现在得让我们亲眼看着!”一位武汉业主代表说。
这些业主争的,不只是那几百块物业费或者广告费。
他们争的是“当家作主”的权利:电梯是我的,绿地是我的,停车场是我的!我花钱买的东西,凭什么让别人圈起来收我的租?
物业人员怎么办?社会早有新饭碗!
听说物业要“末日”,干了十年保安的老赵一点不慌。
“我早打听好了,市里新建那个大型养老院,正缺人手呢!那边包吃包住,工资比我现在还多一千五!照顾老人和看小区,都是要责任心,我觉得我能行!”
![]()
老赵的底气,来自国家实实在在的需求。人社部2025年一季度发布的就业报告里写得清楚: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600万,工资一个月拿七八千很常见。
北京一家挺大的家政公司老板张总也印证了这点:“现在有经验的维修工、水电工,在我们平台抢手得很!特别是有过小区物业维修经验的师傅,知道怎么跟住户沟通,接单价格比普通工人能高个两三成!只要肯干,活儿有的是!”
至于那些坐办公室的物业经理、客服主管?转型的空间更大。
上海静安区就有个现成的例子:一个被业主大会解聘的物业团队,整建制转型成了“社区综合服务商”。
他们利用熟悉小区、懂工程的优势,通过政府公开招标,专门承接周边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像加装电梯、翻新外立面这些,业务量反而比以前单纯做物业时翻了几番!
连万科这样的大公司,也悄悄把一部分物业管理人员转岗到了新成立的“房屋体检”部门——为啥?因为住建部刚出了新规,要求以后买卖二手房,必须提供一份专业的房屋状况检查报告(类似“房屋体检”),这瞬间催生了一个上百亿规模的新市场!
![]()
市场经济,旧的岗位消失,新的机会必然产生。物业人员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掌握的服务技能和经验,在养老、家政、社区改造这些快速发展的领域,大有可为。关键是要转变观念,跟上时代。
尾声:拆掉围墙,迎来新天
老陈撕掉旧合同那天晚上,小区业主群里热闹得像过年。有人晒出了刚收到的广告费分红短信通知(虽然钱不多,但意义重大),有人在讨论省下的物业费够给娃报个兴趣班了。
老陈在群里发了一段话,被大家反复转发:“今天我们省的,不只是钱。我们拿回来的,是‘业主’这两个字该有的份量!”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清晨,政府的环卫车播放着轻柔的音乐,直接开进没有围墙的小区,把每条小路都冲刷得干干净净;楼道里,智能传感器安静地监测着环境;电梯维保师傅的手机直播着他更换零件的过程;谁家水管坏了,手机下单半小时后师傅就上了门;社区民警老张骑着电动车在开放的街区巡逻,手机实时连着每一个智慧摄像头……
![]()
这不再是幻想,而是很多地方正在发生的改变。
物业公司本身不是恶魔,但它那种“大包大揽却又不透明、低效甚至滋生腐败”的旧模式,真的该进历史博物馆了。
就像当年遍布大街小巷的供销社被超市取代,就像银行柜台排长队被手机银行替代一样,服务的模式总是在进步。
拆掉有形和无形的围墙,让政府的服务归位,让专业的机构干活,让科技的力量加持,让业主真正成为小区的主人。
压在老百姓身上的物业费大山,是时候把它搬开了!
![]()
属于业主的好日子,或许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