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京东三季度财报一出炉,就把不少人看懵了。一边是外卖业务烧钱变少、用户数破7亿的好消息,一边是海外扩张亏损扩大、整体经营陷入亏损的坏消息。2991亿元的总收入背后,是10.5亿元的经营亏损,53亿元净利润全靠投资收益撑场面。这家曾经稳赚不赔的电商巨头,如今正站在“增收不增利”的十字路口,它的野心与困境,藏在每一组数据里。
京东这季度最亮眼的成绩,无疑是用户规模的爆发。10月份年度活跃用户数突破7亿,成为实打实的里程碑。更关键的是,这些新用户不是“一次性消费者”,第三季度用户购物频次同比增长超40%,而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保持这个增速。
庞大的用户基础直接带动了零售业务的增长。三季度京东零售收入2505亿元,同比增长11%,经营利润更是达到148亿元,同比增幅27%。经营利润率也从去年同期的5.2%提升到5.9%,赚钱效率越来越高。
拆开零售业务的品类来看,变化更有意思。家电数码产品收入1285亿元,同比只增长5%。这主要是因为去年9月开始有国补政策,基数被抬高,今年增速自然放缓。反观日用百货商品,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19%,距离家电数码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
这种品类结构的变化,让京东的收入来源更稳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优衣库的回归。9月8日,优衣库与京东正式达成合作,在京东App搜索就能进入官方小程序,几乎覆盖全线商品。要知道,早在2015年双方就有过一次合作,当时只维持了三个月便告终,之后优衣库长期是天猫双十一服饰销量榜第一。
优衣库这类服饰美妆高毛利品类的加入,给京东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这背后,外卖业务的协同效应功不可没。外卖不仅帮京东拉来了新用户,还培养了用户的跨品类购物习惯,让平台不再只有“买数码家电上京东”的标签,更多人开始在这里买日用品、服饰,进一步巩固了零售业务的基本盘。
![]()
不过好景可能难持续。随着国补政策力度逐渐退坡,家电数码业务的增长压力会更大。接下来京东零售能不能继续保持高增长,就要看百货、服饰等品类能不能持续发力,接住家电数码放缓留下的增长缺口。
物流一直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吸引用户的关键抓手。三季度京东物流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远超整体收入。但高增长背后,盈利问题依然突出。
这一季度京东物流的经营利润只有12亿元,同比还减少了8亿元。也就是说,物流业务虽然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却很难转化为丰厚的利润。对京东来说,物流更像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高效的仓储和配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进而带动零售业务增长,但自身的盈利效率始终不高。
物流行业本身就是重资产运营,仓储建设、人员薪酬、运输成本都是不小的开支。京东物流要维持“次日达”甚至“当日达”的服务水平,就必须持续投入。虽然规模效应在逐渐显现,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京东物流也很难通过提价来提升盈利,只能在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
接下来,物流业务能不能改善盈利状况,直接影响京东整体的盈利能力。如果物流一直处于“高收入、低利润”的状态,不仅会拖累整体业绩,还可能限制其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毕竟持续的投入需要真金白银,长期靠其他业务补贴也不是长久之计。
新业务板块是这季度财报的“矛盾焦点”。一方面,外卖业务终于迎来好转,运营亏损环比收窄;另一方面,海外业务的疯狂烧钱,让新业务整体亏损进一步扩大。
京东外卖在三季度的进展确实值得肯定。随着订单量增长和高价值订单占比提升,外卖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实现了两位数的环比增长。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运营亏损还能收窄,说明外卖业务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跑通,不再是单纯的“烧钱换市场”。
![]()
外卖业务的好转,也验证了京东当初入局的合理性。通过外卖拉新、提升用户活跃度,进而反哺零售业务,形成协同效应。现在外卖烧钱减少,意味着京东在这个赛道上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初期阶段,接下来有望逐步实现盈利。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外卖没烧完的钱,京东全拿去烧了出海业务。三季度新业务整体收入156亿元,相比二季度的138亿元保持稳定增长,但经营亏损却从147亿元扩大到157亿元,新增的亏损几乎都来自海外扩张。
今年7月,京东宣布收购德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CECONOMY在欧洲有超过1000家线下门店,还有线上销售平台。京东收购后,打算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帮助CECONOMY转型为欧洲领先的全渠道消费电子产品平台,而CECONOMY将保持独立运营。
除此之外,京东还重启了欧洲出海业务Joybuy。这个平台早在2015年就已启动,最初定位和阿里巴巴的速卖通类似,2021年退出欧洲市场,今年又重新回归,先后进入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市场。
8月,京东又花了40亿港币收购香港本土商超“佳宝”,正式进军香港生鲜市场。佳宝在香港有逾90家门店,主营急冻家禽肉类、海产、粮油杂货、蔬菜水果等商品,京东希望通过这次收购,打开香港线下零售市场。
但海外市场的难度远超想象。欧洲是亚马逊的强势地盘,亚马逊在电商、物流等方面的布局已经非常成熟,京东要想从它手里抢市场份额,难度极大。而且亚马逊当年进入中国市场,经营多年一直水土不服,最终无奈退出,这也给京东的海外扩张敲响了警钟。
![]()
香港市场同样竞争激烈,本地有不少成熟的商超品牌,外来者想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京东这次海外扩张,有点像“小马过河”,河水深浅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但短期内必然要付出巨额的成本和亏损。
三季度的京东,完美诠释了“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希望在于,零售业务稳步增长,用户规模突破7亿,外卖业务扭亏为盈曙光初现,品类结构越来越合理。失望则是,整体经营陷入亏损,物流盈利难题难解,海外扩张烧钱凶猛,短期之内很难看到回报。
曾经的京东,是年盈利400亿上下的“印钞机”,依靠零售和物流的协同,稳扎稳打。现在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京东选择了外卖和海外扩张两条难走的路。外卖业务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海外扩张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
对京东来说,2025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海外扩张能不能看到成效,物流业务能不能改善盈利,零售业务能不能顶住国补退坡的压力,都将决定公司的未来走向。7亿用户是京东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把用户优势转化为持续的盈利优势,是京东管理层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京东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但敢于跳出舒适区,布局长期业务,也体现了它的野心和魄力。接下来,就看京东能不能在烧钱扩张和稳健盈利之间找到平衡,在海外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毕竟,伟大的公司,往往都是在穿越周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