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25 年 11 月 17 日清晨,当第一缕微光穿透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的崇山峻岭,尧治河村的村民推开窗扉时,无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漫山遍野的白雪如轻纱漫舞,将平均海拔 1600 米的群山装点得银装素裹,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岩石峰峦披上洁白铠甲,蜿蜒的尧治河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就连村口 800 年树龄的古银杏,也化作玉树琼枝,成为这场初雪最诗意的注脚。这场始于 16 日夜间的降雪,是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保康县海拔 1300 米以上地区迎来的 2025 年入冬首场雪,最深积雪达 3 厘米,不仅为这座 “中国山区第一村” 带来了冬日限定美景,更揭开了荆山深处千年古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振兴密码。
![]()
尧治河村的初雪,从来都不是一场普通的降雪。地处十堰市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交界处的这片土地,横跨北纬 31°50′~31°53′,东经 111°01′~111°04′,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而高达 800 多米的相对高差,更让这里形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 —— 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便下降 0.7℃,这也使得村庄在 11 月中旬便早早进入降雪期,全年积雪期更是长达 160 天以上。
![]()
襄阳市气象台数据显示,16 日夜间,强冷空气裹挟着水汽自北向南侵袭,市区最高气温还维持在 19℃左右,而尧治河村所在的高海拔区域气温已骤降至 0℃以下,雨水在翻越海拔 1300 米的分水岭后,迅速凝结为雪花,从深夜到黎明,持续飘落的白雪为这片 33.4 平方千米的土地覆盖上一层纯净的底色。
![]()
“这雪下得及时!既滋润了山林,又给咱们旅游添了新景。”68 岁的村民李大爷踩着积雪,兴致勃勃地来到村口的梨花山观景台。作为土生土长的尧治河人,他亲眼见证了这座村庄从 “高山极贫村” 到 “中国十佳小康村” 的蝶变,也对初雪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记忆里,过去的尧治河村 “除了高山就是峡”,50° 以上的陡坡占全村面积的 60%,几乎没有两块以上的平整土地,村民散居在崇山峻岭中,大雪封山时便与世隔绝,出行全靠徒步,运输只能依赖人力。而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蜿蜒山间,积雪被及时清理,观景台、游客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整齐的别墅群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宜居。“以前怕下雪,现在盼下雪,雪一落,来旅游的客人就多了。” 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尧治河村人对初雪的情感转变,也折射出村庄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
尧治河村的名字,源于尧帝及其子在此治水的古老传说,而水与雪,始终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村庄境内两条主要河流 —— 洞河与尧治河贯穿全境,4.85 万亩林地覆盖了 96.8% 的土地面积,1228 种维管植物在此生长,其中包括银杏、红豆杉等 3 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 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 种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树种。初雪降临后,山林间的松树、桦树、漆树披上银装,林下的野生中药材被积雪覆盖保温,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
![]()
林业管护员周师傅带着工具穿梭在林间,他的职责是检查树木生长情况,防范积雪压断枝条。“咱们村的森林覆盖率达 95% 以上,这雪既能补充地下水,又能杀死病虫害,对生态保护太重要了。” 周师傅指着远处的山峦介绍,尧治河村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今的山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村民的 “绿色银行”。
![]()
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尧治河村丰富的生物资源。降雪过后,山林间的野生动物也变得活跃起来。在村庄边缘的监测摄像头里,偶尔能捕捉到红色鼯鼠、野猪、山羊等动物的身影,它们踩着积雪觅食,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据统计,尧治河村境内有鸟类 120 种,兽类 60 种,爬行类 27 种,两栖类 19 种,昆虫 200 多种,多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雪后气温低,动物觅食难度大,我们会在固定区域投放草料,既不打扰它们的自然生活,又能帮助它们顺利越冬。” 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村干部介绍,村庄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并重,通过划定禁猎区、建立监测网络、开展科普宣传等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场初雪,不仅是生态环境的 “试金石”,更是对村庄生态保护成果的最好见证。
![]()
除了生态价值,初雪也为尧治河村的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尧治河村拥有尧帝神峡、老龙洞、龙门寺、黄龙观等众多景点,独特的高山美景和 “尧治河精神” 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初雪降临的消息一经传开,周边城市的游客纷纷驱车前来,赏雪景、观冰瀑、体验民俗。在尧帝神峡景区,长达 4 公里的峡谷被积雪和冰挂装点得如梦似幻,飞泻而下的滴水岩瀑布部分结冰,形成壮观的冰瀑景观,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感受 “北国风光,南国再现” 的独特魅力。
![]()
景区负责人介绍,为应对初雪带来的客流高峰,景区提前制定了应急预案,增派工作人员清理道路积雪,保障游客安全,同时推出了 “冬日赏雪 + 民俗体验” 套餐,让游客在欣赏雪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体验打糍粑、酿米酒等民俗活动。“初雪当天,景区接待游客量比平时增长了 3 倍,预计未来一周都会是旅游高峰。” 负责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也彰显了乡村旅游的强大活力。
![]()
尧治河村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更离不开 “尧治河精神” 的支撑。上世纪 80 年代,尧治河村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 元的极贫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面对困境,尧治河村人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筑坝办电、修路开矿、兴办企业,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致富路,完成了从极贫村到 “中国山区第一村” 的凤凰涅槃。如今,村庄已形成了磷矿开采、水电开发、乡村旅游三大支柱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 5 万元,先后荣获 “全国文明村镇”“大众喜欢的中国十大幸福村庄”“中国十佳小康村” 等多项荣誉称号。这场初雪,让人们看到了尧治河村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的现状,更让人们读懂了 “团结奋斗、务实创新、无私奉献、勇攀高峰” 的尧治河精神。
![]()
在初雪的映衬下,尧治河村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加亮眼。整齐划一的居民小区里,太阳能路灯在雪夜里点亮回家的路,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一应俱全;村小学的教室里温暖如春,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窗外的雪景成为最美的教学素材;村卫生室里,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为村民提供健康保障;文化广场上,虽然积雪未消,但仍有村民在锻炼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振兴画卷,也诠释了尧治河村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 的发展理念。
![]()
襄阳市气象台专家表示,这场初雪属于正常的冬季天气现象,主要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由于尧治河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成为襄阳市最早迎来降雪的区域之一。预计未来几天,村庄以多云到晴天为主,气温将逐渐回升,但夜间气温仍较低,需注意防范冰冻天气对交通和农业的影响。针对降雪可能带来的影响,尧治河村提前做好了各项应对准备,组织人员对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储备了充足的防寒物资,确保村民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村庄还利用初雪这一契机,开展了 “迎初雪、护生态、促旅游” 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雪落无声,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初心不改,方能成就乡村的振兴。尧治河村的这场初雪,不仅是一场自然景观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乡村发展成果的检阅。从昔日的极贫村到如今的幸福村,从怕下雪到盼下雪,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尧治河村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正确引领,更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团结奋斗。这场初雪,如同一个美好的开端,预示着尧治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
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白雪覆盖的山峦上,尧治河村渐渐恢复了宁静。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腾,与雪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此刻,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这片被白雪覆盖的土地,曾经承载着怎样的贫困与艰辛;或许也没有人会怀疑,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未来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雪会融化,但尧治河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季节会更替,但乡村振兴的步伐不会停歇。在荆山深处,这座千年古村正以雪为媒,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场初雪,是冬日的序曲,更是希望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只要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每一个乡村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一片土地都能孕育出无限的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