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的欧洲,日子普遍不好过。但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恐怕还是德国。
这个昔日欧洲经济的“超级发动机”,如今似乎正陷入一场“中年危机”。
新任总理默茨上台才几个月,本指望他能带领德国“重振雄风”。
可现实骨感,最新的民调数据,给了他当头一棒,支持率跌至25%。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德国民众正用“不信任票”表达他们的集体焦虑。
![]()
从“发动机”到“拖油瓶”
过去几十年,德国模式所向披靡,但现在老本吃不动了。
德国经济的“命根子”——制造业,正遭遇寒冬。
![]()
有行业数据警告,核心制造业的产出,已经降到了近30年的低点。
因为便宜的能源没了,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老对手在追赶,新对手在“弯道超车”。
德国的传统优势,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
用一些观察家的话说,德国“从欧洲发动机变成拖累”。
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如果说宏观经济只是数字,那民生账单就是实实在在的“痛感”。
默茨政府最大的麻烦,不在于经济数据有多难看,而在于普通人真的扛不住了。
![]()
德国人的“痛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能源和生活费暴涨,这是最直接的。
取暖费、电费、超市的账单,都在飞涨。
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正在被这些“刚性支出”迅速吞噬。
公共服务“开天窗”,住房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移民融合带来的社会压力也在加大。
![]()
当下的“痛”还可以忍,对未来的“怕”才是最要命的。
通胀和就业市场的压力,让德国人开始怀疑: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开始为最基本的“面包和暖气”而焦虑时;
你让他们怎么去支持一个“步履蹒跚”的政府?
![]()
默茨的“致命伤”:犹豫与迟缓
民众在“流血”,经济在“生病”,按理说政府应该拿出“急救箱”,果断出手。
但默茨政府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慢,媒体用“步履蹒跚的总理”来形容他,觉得很贴切。
![]()
政府确实推出了一些新政,比如经济刺激计划、结构性改革等。
但问题是这些计划大多要到明年才生效。
这犯了兵家大忌,民众现在就活不下去了,你却告诉他明年的药方正在熬制。
“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滞后感,是信任崩塌的开始。
![]()
而且默茨领导的联盟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派系矛盾、政党纷争,消耗了大量本该用于改革的精力。
在需要“铁腕”和“效率”的时刻,德国政府却表现出了犹豫和分歧。
在危机中,民众最痛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政府的“无能为力”或“反应迟钝”。
默茨的“迟缓”,成了他最大的致命伤。
![]()
当房子着火时,你不能还在慢悠悠地讨论水管的颜色,你需要的是立刻行动。
因此默茨的政治生涯,正迎来关键的“考验期”。他还有没有机会翻盘?有,但窗口很窄。
接下来的几个月,有两个“试金石”:
![]()
明年1月的一揽子经济政策,这次不能再“画饼”了;
政策必须能迅速落地,让企业和家庭“摸得着、看得见”好处。
如果还是“规划多、见效少”,那最后一丝信任也将耗尽。
![]()
即将到来的五个联邦州选举,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不仅是地方选举,更是对默茨联邦政府的“期中考试”。
如果执政联盟在地方选举中大败,默茨在柏林的“指挥权”将进一步被削弱。
留给默茨的时间不多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