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修了一辈子看不见的故障
上个星期三,单位网络突发严重故障,整个办公网骤然卡顿,几近瘫痪。
所有人都炸了锅,纷纷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情况。文件传不了,流程卡在半空,视频会议中断,领导更是急得接连来电:“到底怎么搞的?赶紧解决!”
我坐在电脑前,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手捧一杯廉价的速溶咖啡,强作镇定。
虽然心里慌的一批,手指却稳稳地在键盘上敲击,翻看日志,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之间来回切换、排查、回滚。
十几分钟后,网络恢复如常。
没人问发生了什么,也没人想知道是谁修好的。
他们只记得网络崩了,却忘了有人把它拉了回来。第二天,一切归于平静,仿佛系统本就该如此稳定。
可我知道,如果不是我熟悉整张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果不是我熟悉应急流程,如果不是我平日坚持备份关键配置、反复演练故障场景……那一刻,我们面对的将不是卡顿,而是彻底断网了。
但这些不会写进年终总结,也不会变成简历上的成功项目。
我干了一辈子技术,却拿不出一件看得见的作品。就像一个渔民,日日出海,却从不用渔网,因为我的使命从来就不是捕鱼,而是修船、看天看海防风浪。
二、作品焦虑是体制内技术人最深的隐痛
许多技术同行都遗憾自己没有作品,我也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这样。
我们不是产品经理,没法主导产品方向;我们不是架构师,难绘系统蓝图;我们不是程序员,很少写一行代码;我们更不会是创业者,不会有机会去打造自己的产品。
我们日复一日做的就是装系统、配网络、调防火墙、查病毒、打补丁、做备份……这些事,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价值。
一旦出问题,责任就异常重大,解决不好或者解决慢了就会惹得别人说吃干饭;如果不出事,又好像无功无过,也可能会被认为没什么用。
久而久之,难免会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悄然滋生:我这么努力,到底留下了什么?退休那天,我能带走的除了工龄和白发,还有什么?这感觉就像一个园丁,种了一辈子花,却从不允许摘一朵带回家。
三、你以为的无作品其实是另一种大作品
但是请想一想,一艘船从来没有沉没过,是不是真的因为它天生坚固?
不是的。是因为有人一直在修补漏洞、加固甲板、检查缆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们也是如此。
我们维护的不光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秩序;
我们对抗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bug,而是时间带来的腐朽与混乱。
而这,或许才是技术真正的哲学。
其实,我们也是有作品的。
我们亲手编写的《应急处理手册》是知识的沉淀,我们按时完成的数据备份是业务连续性的基石,我们配置的安全策略抵御了无数次未知攻击。
它们不是 App,不是上线项目,却是系统的免疫力。
就像空气、水、电力,平时无人在意,一旦缺失,万物瘫痪。
我们的作品虽不可见,却早已存在,只是未被命名而已。
所以,我们也不必纠结有没有作品,我们只是没有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藏在稳定背后的重量。
四、没有渔网的渔民其实是在养海
没有作品的技术人像没有渔网的渔民。但换个角度看,也许我们根本就不是渔民,而是海洋生态的守护者。
我们不是靠捕鱼证明价值,而是通过让海水清澈、食物链完整、鱼群繁衍,成就了整个生态的可持续。
我们不是没有作品,而是在整个职业生涯里把我们的人生活成了一件长期主义的大作品。
![]()
还有五年多我就退休了。我知道,退休的那一天,不会有送别,不会有掌声,甚至没有人会注意到。
但我觉得,寂静或许就是最高的赞美。
如果有一天,有后来者翻开我画的网络拓扑图,对照我写的配置手册,依靠我留下的数据备份,轻松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那时,我会在远方微笑。
因为我知道,我已留下最厚重的作品:一种被需要的能力,一段不可替代的记忆。
而这,对我来说,或许比任何一个App的上线,都更有意义。
![]()
你有没有做过一件没人知道却至关重要的技术工作?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让我们彼此看见,为那些沉默的守护者点亮一盏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