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水文旅
作者:公孙遥 周易水
很多人可能并未注意到,北京东南部的通州区,除了环球影城,当前正开足马力密集开建大型主题乐园、大型公园。这个节奏,难道要打造下一个“世界主题公园之都”?
今年以来,亚洲最大室内儿童乐园——顶点公园项目已完成首段正负零结构封顶,北京海昌海洋公园已开工建设;六环高线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也在加紧建设中。这些项目与已运营的北京环球影城一起,正在形成一个主题乐园、大型公园集群。
通州区的主题公园集群化趋势逐渐显现,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奥兰多市从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开始布局,扎堆建设主题乐园集群,构建多日游旅游目的地,以此深度激活旅游消费潜力。
有环球影城这个大IP,紧临的其他主题公园会过得好吗?未来,到底是会产生“大树底下无大草”的旅游“阴影区效应”,还是会产生互补协同的“矩阵效应”?
通州区能否依靠主题乐园集群模式成为下一个“奥兰多”?再造一个“奥兰多”,值得吗?现实吗?
一切等待回答。
![]()
©摄图网
![]()
下一个“奥兰多” 初具雏形
与“世界主题公园之都”奥兰多相比,通州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201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主题游乐产业集群,引入国际IP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演艺娱乐产业集群,依托外商投资政策发展实景演出与数字演艺;文创科技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内容制作基地与版权交易中心。
在此背景下,10多年来,多个主题公园项目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201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2021年北京环球度假区一期正式开放。2025年,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相继开工,意味着通州文化旅游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北京环球度假区是亚洲第三座、全球第五座环球影城主题乐园,涵盖七大主题景区,总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已运营,二期计划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如孙悟空等经典文化IP,三期则拟建设水上乐园等项目。
顶点公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8亿元。该项目聚合了孩之宝、小猪佩奇、美泰、绘儿乐、沃贝等五大国际IP,涵盖小猪佩奇、芭比娃娃、史努比、托马斯等知名形象。其中,全球首家小猪佩奇室内冰雪世界备受关注。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首个国际级大型海洋文旅项目,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自2000年以来唯一一个大型海洋主题公园。
顶点公园和海昌海洋公园均位于通州文化旅游区北部产业带,紧邻环球影城。这一区域正在形成的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接近,更体现在功能上的联动。
这些项目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和六环高线公园等基础设施的紧密连接,试图形成更大范围、更加便捷的旅游动线。
![]()
政策助力加速集群化发展
为推动该区域的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近三年北京市及通州区就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
2023年3月,通州区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35年通州区将打造国际一流主题公园,形成创新引领的IP全链条产业集群。
2024年8月,通州区文旅局发布《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提出鼓励企业集聚发展,最高可按年度区域贡献的70%给予支持。
2025年4月,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谋划推动环球影城二期项目,加快建设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实现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2025年7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进环球影城二期、‘两园一河’等重大项目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通州区的游乐项目虽整体呈集群化发展态势,但在具体品类上还是试图实现差异化布局,北京环球影城以电影IP为核心,顶点公园侧重室内儿童主题乐园,海昌海洋公园则聚焦海洋与极地生物展示。
而其他类型的公园、乐园等项目作为延伸和补充,一起为市民游客提供立体丰富的体验选择。比如:
城市绿心公园近年来不断引入新的娱乐项目。位于公园南侧的飞极迦勇士竞技运动乐园于今年开园,迅速成为家庭休闲、年轻人打卡的热门景区。
与之相邻的阿派朗创造力乐园则是融合AI视觉识别、机器人互动、机械声光等科技元素,为亲子体验增添了科技感。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也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开放。公园采用“考古+博物馆+公园”的复合模式,复原了15处汉代生活场景,包括制陶作坊、酒肆、食店、茶坊等,业态很丰富,历史文化感也很强。
据公开资料,在通州区15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现已建成30个公园活化示范项目,去年实现总营收1亿多元。
![]()
谋划在前 布局长远
美国奥兰多的崛起始于1971年迪士尼的落地,随后环球影城、海洋世界等陆续进驻,形成“主题公园集群”,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过去50多年,奥兰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它的成功与不足,都直观地为全行业提供了参考模板。
在大方向上,奥兰多的成功主要归因于:“规模效应”——多个乐园集中分布,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5—7天;“产业协同”——衍生出酒店、购物、会展等配套产业,使餐饮与购物消费占比超过门票收入,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
一是需要前期充分规划建设基础设施。1971年迪士尼开幕前,奥兰多还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农业小城,周围遍布沼泽。公园的巨大客流对当地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预期。后续,奥兰多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中心向外扩张,加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酒店、餐饮、交通(道路和机场)、服务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是需要保持长期吸引力并灵活应对新的市场竞争。奥兰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单一的主题公园产业,而是围绕主题公园产业带动周边旅游、科技、地产、传媒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并坚持推行“三三制”原则,即每年淘汰1/3的硬件设备,新建1/3的新概念项目,以补充、更新和升级设施、内容与体验,持续带给游客新鲜感。
三是需要预留足够的未来发展空间。大型文旅项目都需要占用大规模土地并要平衡好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奥兰多迪士尼在前期规划时“圈”了不少土地,但实际只开发了1/3,其余2/3还保持着原生森林状态,这为其未来50—100年的持续性开发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四是需要在运营服务中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奥兰多十分重视旅游服务,尤其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服务。比如,园内所有的元素,包括建筑、景观、员工服装等,都服务于主题故事的营造,信念感很强,能够很好地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在项目排队区设置饮水设施、提供免费的小礼品等,缓解人们等待的焦躁情绪。这些服务细节,是游客给出好评、增加复游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来看,通州主题公园集群化发展的谋划思路,基本上已经考虑到了上述问题,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不过,如今产业发展千变万化,游客需求个性多元,要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仍需思考如何突破季节性的限制、门票经济的依赖,如何深化产业联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当然,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局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且很多人的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重塑,因此,相关工作需要做得更细、全局观要更强、谋划要更周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