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指导
当市场还在激辩OpenAI的“铁索连环”还能撑多久时,一个“老钱”的标志性动作,可能已经预示了AI格局的走向。
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持仓文件中,悄然出现了Alphabet(谷歌母公司),而且还是在一个历史股价的相对高位。
这个消息一出,市场就兴奋了,抄作业的人也多了。
原本市场是认为,错过纳斯达克的巴菲特,是不懂科技的;但是,回想2016年买苹果的那笔投资,抄作业的人,底气就更足了些。
市场从当时对巴菲特的怀疑,到后来的认可:
巴菲特看到的不是iPhone,而是苹果那道由iOS、App Store、iCloud共同构建的、深不见底的“生态护城河”。他买的不是“科技”,而是一家拥有极致品牌忠诚度和网络效应的“超级消费品”。
或者说,巴菲特不擅长抓住变化的科技,但善于看到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下,那些“不变的价值”。
所以,加仓谷歌,不仅是巴菲特的一次操作,也许也是一份关于AI格局的指引。
在这波AI浪潮的头两年,谷歌,这个曾经的AI“黄埔军校”,一夜之间被贴上了“大公司病”、“反应迟钝”、“搜索霸权将被颠覆”等等标签。
市场的叙事是:OpenAI代表“冲刺速度”,而谷歌是“笨拙的大象”。
但伯克希尔的买入,恰恰发生在谷歌最被“看衰”的时刻。也许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
AI这场马拉松,跑得快,远不如跑得久;而跑得久,靠的不是融资,而是“续航能力”:业务的自我造血、以及技术全栈体系。
毕竟,AI的“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目前对大多数初创公司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也不得不“找钱”来支撑梦想。
纵使OpenAI,也面临一些窘境:模型研发烧钱,而让用户运行ChatGPT来推理,成本也很高;因此,必须不断融资,或者找各种各样商业模式来探索。
而谷歌,开始彰显“耐力型王者”的风范。
首先,其核心业务搜索广告,目前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现金牛;而且,公司也成功发布了AI概览、AI搜索等模式,稳固了搜索的大本营。
其次,随着联合创始人的回归,开始给研发加劲儿,公司积累的AI能力也开始释放,大模型的性能不断提升。在多模态、长文本上下文窗口等关键指标上,开始反超GPT-4 Turbo。
另外,自研的TPU,也堪为亮点。当全世界都在排队抢购Nvidia的昂贵GPU时,谷歌拥有成本、供应链安全、以及软硬协同的多重优势。
而且,谷歌也有着非常好的分发渠道。Android、Chrome、YouTube、Gmail……数十亿用户的“桌面”。
当谷歌一件件东西往外掏时,大家发现,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谷歌只是战略慢了,不是不能动了。大象一旦转身,威力依然十足。
当然,这非常归功于公司的技术底子,以及,布林的回归。
我一直有个观点,科技,甚至任何竞争激烈的领域,CEO都是最关键的要素。
ChatGPT的出现,对谷歌,确实是一场“Sputnik时刻”。翻车,也是无法回避的。只是,有人掩盖、接着奏乐接着舞;有人反思,知耻后勇。恰好,布林是后者。
而从谷歌AI发展、巴菲特的押注来看,AI的发展趋势,也许会是这样:
第一,“全栈为王”,垂直整合是最终壁垒。AI的最终赢家必然是“全栈玩家”,即同时拥有:顶层大模型 + 中层AI平台(云) + 底层芯片(硬件) + 顶层应用(分发渠道)。
第二,“现金流”胜于“融资额”。AI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它天然就是“巨头的游戏”。VC的钱是有限的,而巨头的核心业务利润是源源不断的。
第三,AI的价值,必须回归商业本质。AGI、ASI,是非常宏大的科技成就,但通往这些成就的路上,必须先实实在在地融入业务。
第四,传统公司,未必在新浪潮中就死掉。但确实面临着“竞赛”。不是和友商竞赛,而是AI的见效,和自己传统业务失血速度相竞赛。
如果谷歌不做AI改造,而是放任传统搜索被AI取代,那么,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那么,国内谁会像谷歌一样,迎来竞争优势显现、价值绽放呢?
---全文完,欢迎交流
理工/金融 复合背景
畅销书《英伟达之道》译者
百亿私募/头部自媒体 双重经历
看清科技、商业本质,讲出精彩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