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2025年双11的钟声刚过,京东后台的成交数据就新鲜出炉,全平台下单用户数比去年涨了超40%,订单量更是飙到近60%的增幅,这其中手机类目妥妥撑起了半边天,尤其是AI手机,成交额直接暴涨150%,成了今年最火的黑马品类。
但热闹里藏着个反常事儿,战报晒单环节只有小米一早站出来,官宣“全渠道支付金额突破290亿”,稳稳拿下国产品牌第一,而苹果、vivo这些头部玩家却集体哑火。
前几年为“双11冠军”头衔吵得面红耳赤的厂商们,今年怎么突然低调了?这份安静到底是竞争降温,还是藏着比抢头衔更激烈的暗战?
![]()
双11落幕当天,京东手机竞速榜的最终排名一出来,所有猜测就有了定论,苹果毫无悬念稳坐榜首,小米以微弱差距紧跟其后,vivo、OPPO、华为依次占据前五,魅族则遗憾落榜。
这份榜单明明白白告诉大家,所谓的低调根本不是疲软,而是厂商们集体从“争虚名”转向了“拼实利”,战场从舆论场搬到了实打实的销量里。
今年的手机大战早在10月就拉开了序幕,厂商们的时间卡得特别准,vivo、OPPO、荣耀特意把新款旗舰的发布时间定在10月15日前后,刚好踩在双11首波预售开启的节点上,就是想借着大促的流量趁热打铁。
而小米17系列、苹果iPhone17系列动作更早,预售一启动就立刻抛出满减券和平台补贴,生怕慢一步就错失先机。这种精准到天的时间布局,比往年喊“降价促销”的口号要管用得多,也激烈得多。
![]()
京东的核心数据把这场厮杀的细节扒得明明白白。全平台手机成交额创下新高的同时,细分榜单里藏着不少突破性的变化。6K+的高端价位榜里,除了常年霸榜的苹果,小米17ProMax和vivoXFold5居然首次挤了进去,打破了高端市场被苹果垄断的局面。
千元机市场更是硝烟味十足,Redmi的三款机型牢牢霸占销量前三,2K以下的定价配上能打的配置,让不少消费者干脆利落下单。最让人意外的是AI手机,150%的同比增长幅度,说明用户早就不满足于“能打电话、能上网”的基础需求,技术升级已经成了新的买单理由。
说到底,“仅小米发战报”的反常现象,本质是厂商心态的转变。前几年晒冠军头衔,是为了抢占用户心智,让消费者觉得“买它就对了”。
但今年大家更在意实打实的利润和用户留存,苹果不用晒榜也知道自己是高端市场的标杆,vivo、OPPO靠着新品走量不愁口碑,华为凭老款的硬实力就能稳住份额。对它们来说,比起虚无的头衔,把钱赚到手、把用户留住,才是双11真正的赢家标准。
![]()
每年双11的手机榜,苹果从来都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存在,今年更是靠着iPhone17系列把优势拉得更开。
京东单品销量榜的前三直接被iPhone17ProMax、iPhone17Pro、iPhone17包揽,这种“垄断式”的表现其实早有预兆,该系列刚开售50天,销量就突破了900万台,其中ProMax版本更是长期处于“付款要排队”的供不应求状态。
苹果的底气不是凭空来的,一半靠踩准新品节奏,一半靠掐准降价火候,它每年9月发布新机,刚好能在双11前完成市场预热,让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刚好在大促期间集中爆发,这个时间差卡得堪称完美。
今年iPhone17的优惠力度更是放得很开,叠加平台补贴和品牌优惠券后,降价区间达到500到2000元,部分渠道的Pro版本甚至能做到“官网价直降1500”,要知道这种降价幅度对向来“高冷”的苹果来说,真不算常见。
更让人意外的是去年发布的iPhone16ProMax,居然以第四名的成绩挤进了单品榜,成了今年的“回春黑马”。这款机型能重新翻红,全靠实打实的降价诚意,京东直接给出1900元补贴加400元优惠券,不用以旧换新也能比原价便宜2300元。
![]()
对那些预算有限又想买高端机的用户来说,“降价的老旗舰”比“平价的新机”更有吸引力,苹果显然摸透了这部分人的心理,用老款补位,把不同预算的用户都网罗了进来。
苹果的稳定表现,本质是“产品+策略”的双重保险。新品靠性能和设计抓住追求潮流的高端用户,老款靠降价覆盖预算有限的群体,这种“全价位覆盖”的打法,让它在双11期间几乎没遇到对手。
就像很多消费者说的“买苹果图个省心”,这种信任不是一天建立的,是每代产品都能稳稳满足用户预期的结果,也是它能常年霸占榜首的核心原因。
苹果稳坐榜首的同时,国产品牌的表现其实更有看点,小米以290亿的成交额拿下全渠道第二,vivo、OPPO依次分列三四名,没发新旗舰的华为也靠老款守住了第五,每个品牌都走出了自己的突围路,其中小米的高端突破最让人眼前一亮。
![]()
小米今年最亮眼的就是17系列,尤其是那个独一份的背屏设计,让Pro和ProMax版本刚发布就成了数码圈的网红机型。双11期间,标准版小米17靠着补贴降到3999元,直接激活了中端用户的换机需求,销量一路飙升。
更关键的是小米17ProMax,作为小米第一款带“ProMax”后缀的旗舰,它发布初期虽因命名引发过争议,但均衡的配置和独特设计最终还是打动了消费者,首次闯进6K+价位榜就拿到第三名,仅次于两款iPhone17新品,这标志着小米终于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小米的走量密码里,还有Redmi的“性价比王牌”。REDMIK80、Turbo4Pro和K80至尊版这三款机型,双11期间价格全线下探到2K以下,却搭载着同价位少有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大电池。
对学生党和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2000块能买到旗舰配置”的诱惑很难抵挡,这三款机型也成了小米全渠道成交额的“压舱石”,撑起了基本盘。
![]()
vivo能站稳第三,靠的是“新品冲量+折叠屏破局”的双保险。X300系列刚好在双11预售后两天开售,新品的热度叠加大促的流量,让它一上市就卖爆。iQOO15的首销成绩也远超前代,Y500系列在中端市场也收获了不少订单,形成了“全价位开花”的局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vivoXFold5,这款折叠屏手机成功挤入6K+价位榜,打破了“折叠屏叫好不叫座”的魔咒,证明国产品牌在高端创新上同样有竞争力。
OPPO则坚持“高端中端两手抓”的稳妥路线。FindX9系列作为高端担当,把影像和续航作为核心卖点,Pro版的大电池加长焦镜头组合,刚好戳中那些喜欢拍照和经常出差的用户需求,叠加预售补贴后迅速放量,成了OPPO在高端市场的主力。
中端市场的Reno14系列主打“轻薄实用”,AI影像功能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拍出好看的照片,双11期间的渠道优惠更是把性价比拉满。真正扛量的还有A6Pro这样的大众机型,防水抗摔的特性加上亲民价格,成了不少长辈和职场人的首选,稳稳撑起了销量基本盘。
![]()
没赶在双11前发新旗舰的华为,全靠老款的硬口碑撑场面。Mate70系列长期占据高端销量前列,双11叠加国补和分期优惠后,更是掀起了一波“补票潮”。昆仑玻璃的抗摔性、超聚光主摄的拍照能力,还有强大的AI算力,让它在高端市场难逢对手。
中端市场的nova14Pro也很给力,通过满减活动价格跌破三千元,清新的外观和亲民定位精准抓住了年轻女性用户,这种“高端靠口碑、中端靠性价比”的策略,让华为在没有新品的情况下依然稳居前五。
荣耀、真我这些二线品牌也没闲着,各自走出了细分市场的突围路。荣耀虽然总销量不及前五,但X70、Play10C两款千元机成功挤进单品榜,靠着“价格低、续航久”的优势,在下沉市场收割了不少用户。
真我GT8系列首波预售成绩不俗,主打“性能小钢炮”的定位,吸引了不少游戏玩家。对这些品牌来说,不跟头部抢高端,专注细分市场做爆品,同样能在双11分到一杯羹。
![]()
今年双11的手机战场,已经从往年的“价格战”彻底转向了“价值战”,所有卖得好的机型,都离不开一套“爆品逻辑”。这套逻辑的核心不是靠低价吸引眼球,而是真正读懂用户需求,用产品力解决痛点,这才是厂商制胜的关键。
爆品能卖爆,首先得抓准定位,iPhone17ProMax针对的是追求极致体验的高端用户,小米17ProMax瞄准的是想尝鲜高端机的年轻群体,Redmi系列聚焦的是预算有限的学生党,vivo折叠屏抓住的是喜欢创新的科技爱好者。
这些机型没有盲目堆砌配置,而是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做优化,比如nova14系列的轻薄设计和自拍功能,就是专门为年轻女性打造的。OPPOFindX9的长焦镜头,刚好满足喜欢旅行拍照的用户,这种精准打击比“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精”管用得多。
爆品的第二个本事,是有让人记住的特点。小米17系列的背屏、vivoXFold5的折叠形态、华为Mate70的昆仑玻璃,这些独特的设计让机型在众多手机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满足“千机一面”,更愿意为“有特点”的产品买单,有人愿意为小米的背屏多花几百块,有人觉得折叠屏的便携性值回票价,这种“情感共鸣+实用价值”的结合,才是爆品真正的竞争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价格与价值要匹配。爆品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该贵的地方贵,该省的地方省”。iPhone17ProMax虽然价格高,但性能和体验撑得起定价。
Redmi系列虽然便宜,但核心配置没有缩水,该有的处理器、大电池一样不少。反观有些销量平平的机型,要么是定价虚高却没什么亮点,要么是价格虽低但配置敷衍,这种“性价比失衡”的产品,自然得不到消费者认可。
![]()
双11的成绩单,其实是手机市场的“需求晴雨表”。AI手机的爆发说明用户需要更智能的体验,折叠屏的走俏证明创新设计有市场,老款旗舰的回春体现出大家消费越来越理性。
对厂商来说,双11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年的爆品逻辑已经很清晰,只有精准捕捉需求、做好产品创新,才能在下一场大促中继续领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