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张海莺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集成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表示,《意见》旨在推动打造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新能源发展"升级版"。系统地回答了新能源如何实现高比例消纳、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等重要命题,是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引领性文件。
新能源发展方式亟需升级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实现了大规模跃升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7.0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今年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合计达1.73万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22.3%。
随着新能源规模越来越大、电量占比越来越高,新能源发展也遇到了系统消纳压力加大、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刘世宇表示,新形势下新能源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升级。一方面是并网消纳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发展自主性需进一步增强。例如,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利用率降至95%以下,同比下降两个百分点,非供暖期弃电占比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是迈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收益模式需进一步拓宽。例如,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力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增强,蒙西地区2025年上半年电力现货出清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40%以上,新能源面临收益不确定性增大、议价能力偏弱等问题挑战。
吕文斌也谈到,我国新能源产业历经10余年高速发展,已实现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的历史性跨越。伴随新能源产业规模的跃升增长,深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系统调节成本持续攀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剧;国土空间资源约束趋紧,传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新能源适应性不足等新挑战日益增多……
"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新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行模式,实现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的转变。"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意见》,旨在提升新能源发展自主性,增强新能源市场竞争力。
"左右上下前后"三维协同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就是要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的"左右"集成、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集成、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前后"集成。通过全方位的集成融合,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替代能力,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从而降低对电力系统的依赖程度,实现新能源发展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关于"左右""上下""前后"集成,吕文斌进一步解读说,"左右"集成旨在打破风光资源自身的局限性,通过与其他能源品种和空间资源的协同,提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整体经济性;"上下"集成旨在将新能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前后"集成旨在更好地链接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尤其是加强新能源的非电利用,以提升新能源发展自主性。
"从'单兵作战'到集成发展,是新能源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升级。"吕文斌表示,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孤立、分散的开发模式,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发展范式,从而打破能源子系统间、新能源与产业间、新能源生产与消费间的传统壁垒,在更大维度上构建动态平衡体系,实现从"局部最优"迈向"系统最优"。
细化集成融合"路线图"
《意见》中将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归纳为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政策举措。
--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方面。
《意见》提出提升新能源多品种互补开发水平、强化新能源开发空间集约复合利用、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多领域融合开发、推动新能源一体化聚合运营等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意见》将加快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作为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之根本,从源侧多能互补开发、开发空间集约利用和系统侧聚合运营等方面,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方面。
《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等措施。
吕文斌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与传统产业集成,以新能源布局引导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重构。例如,我国长期存在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格局,导致"西电东送"压力持续增大,通道建设滞后于资源开发速度。将高载能产业精准嵌入西部新能源富集区,可实现绿电就地高效消纳,显著降低产业碳足迹与用能成本,同时缓解跨区输电压力。
另一方面,与新兴产业集成,打造融合互促的新增长极。例如,支持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布局,形成"以新促新"的产业生态。
--推动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方面。
《意见》提出着力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稳步建设绿色氢氨醇(氢基能源)综合产业基地、有序推动新能源供热供暖应用等举措。
"非电利用是新能源供给与消费侧集成融合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交通、化工、医药、纺织等领域终端电力消费占比相对较低,加强氢能和热力的绿色替代是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举措,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刘世宇表示,此外,新能源制氢(氨醇)、新能源供热等技术也可充分发挥氢、热系统与电力系统互补特性好、存储设施边际成本低等优势,具备弱并网甚至离网运行潜力,可显著降低对大电网的依赖水平。
在吕文斌看来,《意见》支持风光制氢、绿氨、绿色甲醇及发展新能源供热供暖等"非电利用",实质上是为新能源开辟了电力之外的"第二战场"。他指出,将新能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工业原料和清洁热力,从根本上提升其发展的自主性和经济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