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 50 年,病毒引发的全球大流行让疫苗研发成为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病毒疫苗总有 “娇弱体质”—— 依赖冷链储存、必须打针接种,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它在全球的普及。本文从疫苗的进化史说起,拆解病毒疫苗的“保鲜难题”,揭秘科学家如何通过配方优化、剂型创新(粉末、薄膜等)和给药方式升级(鼻喷、口服、微针等),让疫苗变得更稳定、更易使用,未来甚至能彻底摆脱冷链依赖,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获得保护。一、疫苗进化史:从 “以身试毒” 到精准设计
人类对抗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迭代之路。最早的 “疫苗” 是我国古代的 “人痘接种法”,把天花患者脓疱里的物质接种给健康人,虽然能诱导免疫力,但 100 人里就有 3 人会引发致命感染,风险极高。
后来爱德华・詹纳发现,用牛痘病毒接种(也就是 “种痘”),既能预防天花,又不会引发严重病变,死亡率骤降到 1/100000,这才奠定了现代疫苗的基础。而路易・巴斯德偶然发现,放置过久的鸡霍乱菌液(微生物已弱化),能让鸡获得免疫力却不发病,这一发现催生了 “减毒活疫苗” 技术 —— 简单说就是让病毒 “变弱”,既保留免疫原性,又失去致病性。
如今市面上的病毒疫苗主要分三类(表 1 为常见 mRNA 疫苗举例):
减毒活疫苗:比如麻疹、水痘疫苗,免疫效果强且持久,但免疫缺陷人群不能用,还存在极罕见的 “毒力返强” 风险;
灭活疫苗:比如流感、甲肝疫苗,通过化学、加热等方式杀死病毒,安全性更高,但免疫反应较弱,需要多剂次接种;
亚单位疫苗:比如乙肝、HPV 疫苗,只提取病毒的关键抗原蛋白,安全性最好,但容易降解,需要添加佐剂增强免疫效果。
近年来大火的 mRNA 疫苗(如辉瑞、莫德纳新冠疫苗)则是全新思路:不直接用病毒,而是让人体细胞自己产生抗原,免疫效果强且研发速度快,但同样面临储存和递送的难题(表 1 可见部分 mRNA 疫苗需低温储存)。
表1 常见 mRNA 疫苗的剂型与储存要求
![]()
疫苗接种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经历一场 “练兵”:首先是局部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发轻微炎症(比如打针后胳膊红肿),随后启动适应性免疫,10-14 天出现效应 T 细胞和浆细胞,21-28 天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最后形成记忆细胞 —— 下次遇到真正的病毒时,就能快速反击(图 2、图 3)。
![]()
图2 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激活(图示:抗原呈递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后,会招募更多免疫细胞,并促使 T 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 T 细胞或抗体产生 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会增殖响应)
![]()
图3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时间进程(图示:免疫反应分为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激活、清除抗原、收缩期和记忆形成五个阶段,抗体水平在 21-28 天达到峰值)
二、病毒疫苗的 “娇弱真相”:为啥离不开冷链?
病毒疫苗之所以 “难伺候”,核心是病毒本身的结构太脆弱。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核酸 + 蛋白质外壳”,有的还裹着一层脂质包膜(比如流感、新冠病毒),这些结构稍微受点刺激就会 “散架”,失去免疫活性。
1. 病毒的 “致命弱点”
结构敏感:无包膜病毒(如腺病毒)的蛋白外壳虽然结实点,但包膜病毒(如流感、埃博拉病毒)的脂质膜很容易被温度变化、震动破坏;
核酸易降解:病毒的遗传物质(DNA 或 RNA)会被氧化、水解,单链 RNA(如新冠病毒)比双链 DNA(如腺病毒)更不稳定;
蛋白易变性:病毒的抗原蛋白一旦遇到极端温度、pH 变化,就会折叠错误或聚集,导致免疫系统 “认不出”。
2. 环境是 “隐形杀手”
温度:所有病毒都怕热,H1N1 流感病毒在 70℃下 5 分钟就会失效;但低温也不保险,没有保护剂的话,冷冻会让病毒聚集,解冻后就 “报废” 了;
湿度和光照:低湿度环境利于流感、新冠病毒存活,但会加速疫苗干燥变质;紫外线能直接破坏病毒核酸,导致疫苗失效;
化学刺激:pH 值偏离 6-8、接触酒精或某些清洁剂,都会破坏病毒结构。
这就是为啥大多数疫苗必须全程冷链(2-8℃)运输储存 —— 一旦断链,疫苗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
图 4 不同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对比(图示:病毒直径从 18nm(烟草花叶病毒)到 680nm(拟菌病毒)不等,包膜病毒(如流感、埃博拉)比无包膜病毒更脆弱)
![]()
图 5 病毒基因组核酸的降解途径(图示: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脱嘌呤,碱性条件下易发生链分离,这些都会导致病毒核酸失效)
三、疫苗 “保鲜” 革命:从液体到固态,摆脱冷链不是梦
为了让疫苗更 “皮实”,科学家们从配方和剂型两方面下手,研发出了一系列 “黑科技”,目标是让疫苗在室温下也能稳定存放。
1. 液体疫苗的 “防护升级”
目前 70% 的疫苗还是液体剂型,但通过添加特殊 “辅料”,稳定性已经大幅提升:
渗透压调节剂:比如蔗糖、海藻糖,能锁住病毒表面的水分,防止蛋白变性;
表面活性剂:比如聚山梨酯 80,能防止病毒聚集或吸附在药瓶内壁;
聚合物/蛋白质:比如明胶、PEG,能通过静电作用保护病毒结构,减少氧化损伤。
但液体疫苗仍怕冻,一旦结冰,冰晶会戳破病毒结构,解冻后就没法用了。世卫组织推荐的 “摇晃测试”,就是用来检测铝佐剂疫苗是否被冻过 —— 冻过的疫苗会从浑浊变清澈(图 9)。
![]()
图 9 摇晃测试检测疫苗冷冻损伤(图示:A 图中,冷冻过的疫苗(左、中)比未冷冻疫苗(右)更清澈;B 图中,冷冻疫苗出现结晶沉淀,未冷冻疫苗为均匀颗粒)
2. 固态疫苗:粉末、薄膜的 “超能力”
固态疫苗是摆脱冷链的关键,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
(1)冻干疫苗(冷冻干燥)
这是成熟技术,先把疫苗冷冻,再在真空环境下除去水分,变成粉末。冻干疫苗稳定性极强,比如某流感冻干疫苗在 37℃下能稳定 40 个月。但它也有缺点:生产复杂、成本高,使用前必须用稀释液溶解,还得在 1 小时内用完。
(2)喷雾干燥疫苗
把疫苗液体喷进高温干燥的环境,瞬间除去水分形成粉末,生产效率比冻干高,还能直接通过鼻喷接种。科学家已经做出了能在 60℃下稳定 3 个月的 H1N1 流感喷雾干燥疫苗,未来有望用于热带地区。
(3)薄膜疫苗:像 “创可贴” 一样的疫苗
这是最新的黑科技,把疫苗和辅料混合制成薄膜,厚度只有几微米,常温下能稳定存放。比如含海藻糖和普鲁兰多糖的薄膜疫苗,能让 HSV-2 病毒在 23℃下稳定 12 周;还有的薄膜疫苗能贴在微针上,贴在皮肤上就能无痛接种,还能在 60℃下稳定 4 个月(图 11)。
![]()
图 11 疫苗固态化技术示意图(图示:A 为喷雾干燥流程,B 为薄膜制备的溶剂浇铸法,C 为热熔挤出法,D 为热喷墨打印法)
表 2 液体疫苗常用辅料及作用
![]()
四、给药方式革命:除了打针,还有这些无痛选择
除了 “保鲜”,疫苗接种方式也在升级。目前 90% 的疫苗还是肌内注射(打针),但未来我们可能会有更多无痛、便捷的选择。
1.打针的 “升级版”
皮内注射:疫苗打在皮肤表层,这里免疫细胞多,用量更少、效果更强,但需要特殊设备精准定位;
微针贴片:贴片上的微小针头(25-2000μm)能无痛穿透皮肤,直接递送疫苗到免疫细胞密集区,还能和固态疫苗结合,不用冷链,自己就能接种。
![]()
图 12 注射接种的不同途径(图示:肌内注射(90°)、皮下注射(45°)、静脉注射(25°)、皮内注射(10-15°)的针头角度和穿透深度差异)
2.无创给药:鼻喷、口服、舌下
鼻喷疫苗:通过鼻腔接种,能激发呼吸道局部免疫(比如流感鼻喷疫苗),不用打针,适合儿童,但需要添加辅料延长疫苗在鼻腔的停留时间;
口服疫苗:比如轮状病毒疫苗,直接吃下去就能起效,方便快捷,但需要克服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坏,通常用肠溶包衣保护;
舌下/颊部疫苗:放在舌下或贴在脸颊内侧,能直接被黏膜吸收,避开胃酸,还能激发全身和局部免疫,正在研发的流感、乙肝舌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
![]()
图 13 鼻内免疫的作用机制(图示:疫苗通过鼻腔进入后,被 M 细胞转运给抗原呈递细胞,激活 T、B 细胞,产生局部和全身免疫)
![]()
图 14 口服免疫的作用机制(图示:疫苗通过肠道黏膜的派尔集合淋巴结进入免疫系统,M 细胞是关键的 “转运官”)
五、未来展望:疫苗将变得更稳定、更便捷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病毒疫苗将彻底改变我们的认知:
不用冷链:固态疫苗(粉末、薄膜)能在室温下稳定数月甚至数年,偏远地区也能轻松获得;
不用打针:微针贴片、鼻喷、口服等无创方式成为主流,儿童不再怕接种;
精准高效: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抗原,让疫苗免疫效果更强、副作用更小;
智能递送:机器人接种、自主注射设备等,让疫苗接种更便捷、更安全。
从詹纳的牛痘接种到如今的 mRNA 疫苗,人类对抗病毒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未来,当疫苗不再依赖冷链、接种像贴创可贴一样简单,全球抗疫将迎来真正的平等时代 —— 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保护,这就是疫苗技术发展的终极意义。
![]()
图 6 病毒疫苗的化学和物理降解途径(图示:病毒疫苗会通过氧化、脱酰胺、水解等化学途径,以及变性、聚集等物理途径失效)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