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特斯拉突然给北美供应商下了死命令,要求美产车型停用所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目标是1-2年内彻底完成替换,而通用汽车更狠,直接定了2027年的大限,要把中国零件从北美供应链里彻底清出去,两大巨头接连“去中化”,这波操作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逆势而为?
![]()
其实特斯拉的动作早有苗头,今年年初就悄悄停止了中国供应商给美国工厂的供货,转头让供应商去东南亚、墨西哥找替代货源,现在部分关键零件已经换完了。要知道,中国供应商之前在特斯拉美国工厂的供应链里分量可不轻,2024年一年,特斯拉从中国采购的零部件金额就超30亿美元,涉及近百家企业,上到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的龙头,下到很多专注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不少小企业的特斯拉订单占比都超40%,现在突然被“断单”,只能紧急找新客户续命。
而通用的“去中化”更是孤注一掷,和中国供应链合作了二三十年,说切割就切割,规划着把半导体、传感器这些依赖中国的高性价比零件,换成北美、欧洲等地的货源。可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供应链的绑定深度,那些磨合了几十年的技术协同、成本优势,哪是短短几年能替代的?有行业人士算过账,特斯拉美国工厂年产能100万辆,全部替换中国零件后,单车成本要增加1000-2000美元,一年多花超10亿美元;通用更夸张,北美重建同等规模零部件体系至少要3-5年,单车成本得暴涨2130-4260元人民币。
![]()
这背后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是被政策和成本逼着走。2024年美国对中国汽车零件加征25%关税后,平均税率直接飙到47.6%,特斯拉北美工厂进口中国核心部件的单车成本一下子飙升约5000美元,再加上《通胀削减法案》的要求,想用中国零件就拿不到7500美元的电动车补贴,这对车企来说几乎是生死线。再叠加地缘政治的紧张,巨头们怕供应链被“卡脖子”,就想着分散风险,哪怕短期成本涨也认了。
可他们忘了,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是一天堆起来的。全球94%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在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全球难找对手;普通的内饰、电路板,中国工厂55秒就能下线一个部件,价格还比欧美厂低一半,美国本土供应商根本接不住。所谓的“全面替换”,其实只能换掉中低端标准化零件,高端核心零件还是得靠中国。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一边在美国“去中化”,一边在国内反而更依赖本土供应链,上海工厂的零件95%来自中国,Model 3和Y的成本比美国低30%,这种双轨制看着就挺尴尬。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企业的自由选择,而是被政策绑架的无奈之举,更是违背产业规律的豪赌。全球化分工了这么多年,中国早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15%-20%的成本优势、缩短30%以上的交付周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而且中国供应链也没坐以待毙,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对欧洲、东南亚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8%、45%,不少企业还去墨西哥、东欧设厂,用本土化生产的方式重回北美供应链,压力反而倒逼了技术升级和全球布局。
现在问题来了,特斯拉1-2年的替换周期这么紧张,会不会面临零件断供、质量不稳的问题?通用赌上二三十年的供应链积累,真能在2027年完成“去中化”吗?中国供应商又能在这场博弈中走出怎样的新路径?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