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经济的脉络、民生的纽带。今年1至10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9.5亿人次,同比增长6.4%,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中国铁路在保障民生出行、赋能经济发展中的坚实担当。从单日发送量的突破到常态化运输的平稳,从产品供给的创新到服务质量的升级,铁路部门用行动书写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答卷。(转载: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3:29)
![]()
客流新高,彰显出行活力与发展底气。旅客发送量的历史新纪录,是社会活力复苏的生动注脚,更是经济稳健发展的有力印证。1至10月,39.5亿人次的流动规模,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万人次借助铁路穿梭于城乡之间,这其中既有求学的学子、务工的乡亲,也有旅游的游客、商务的精英。10月1日单日发送旅客2313.2万人次的峰值,更将“流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部门并未因追求高效而忽视普惠,而是始终保持普速旅客列车开行规模,让公益性“慢火车”稳稳停靠在大山深处,让乡村振兴列车穿梭于田间地头,为老少边地区和脱贫群众铺就便捷出行路,用“慢速度”承载起“大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产品创新,激活消费潜力与服务效能。客运产品的灵活供给,是铁路部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智慧体现,更是以高质量服务激活消费动能的重要举措。面对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不再局限于“点对点”的基础运输,而是精准对接市场变化,让客运产品更具吸引力。1至10月,2049列旅游列车的开行量同比增长28.1%,“坐着火车游中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从对接赛事展会的“球迷专列”“歌迷专列”,到助力素质教育的“研学专列”,定制化的“主题列车+”模式,不仅满足了特定群体的出行需求,更将交通服务与文化、体育、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消费新增长点。这种“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让铁路运输不再是简单的“位移工具”,更成为带动服务消费的“催化剂”。
服务升级,传递民生温度与铁路担当。旅客出行的幸福感,不仅源于高效便捷的运输,更来自于细致入微的服务。铁路部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用一项项便民利民举措,为出行之路增添温暖。在票价优惠上,学生、儿童、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享受动车组列车“折上折”优待,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在会员服务上,为60周岁以上老年会员和14至28周岁青年会员分别提供3倍、2倍积分奖励,用差异化服务关爱不同群体;在购票服务上,12306客户服务中心新增团体票电话受理,客户端单笔购票上限调至19张,让团体出行更省心;在特色服务上,高铁宠物托运试点覆盖40座车站、54趟列车,“轻装行”服务延伸至30座车站,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铁路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出行有温度”。
久久为功,续写铁路高质量发展新篇。铁路客运的亮眼成绩,不是偶然的突破,而是长期以来深耕民生、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到智能售票、刷脸进站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到“慢火车”与“快高铁”的协同发展,中国铁路始终在“保安全、提效率、优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群众的出行需求还将不断升级,铁路部门更需保持奋进姿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创新客运产品、提升服务质量,让铁路大动脉更加畅通高效,让民生服务更加精准暖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注入更强动力。
流动的列车,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攀升的数据,见证着铁路发展的坚实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铁路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行动,书写更多客运新高,传递更多民生温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铁路力量。
作者:张孝勇 周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