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诺辉健康被取消上市地位,带着沉默和无奈,黯然告别资本市场。
400亿市值,一夜之间,化作虚无。
曾经的“北大天之骄子”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医疗界的大忽悠。
![]()
CEO朱叶青,曾意气风发地大喊“技术是未来创业的核心”,如今也被赶出了董事会。
即便他泪流满面,但也无力回天。
回望曾经的“诺辉”,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他们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
2015年,三位北大校友,在“科技之都”杭州成立了诺辉健康。
朱叶青,有海外深造工商管理的经历,便接手运营和业务板块;陈一友是病理学博士,成为团队的技术核心;吕宁在分子诊断方面,具有十几年的开发经验,则负责推动应用。
公司主要做一件事——高发癌症的早筛,希望人们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检测,早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
诺辉健康最出名的产品是“常卫清”“噗噗管”和“幽幽管”等。
![]()
无疑,诺辉抓住了一个绝佳的风口。
首先,诺辉切中了人们对“癌症=死亡”这一痛点。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恐惧。在许多人眼里,得了癌症,就等同于宣判了死亡。
但事实并非如此,癌症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完全可以通过早筛和及时干预,降低风险。
![]()
癌细胞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是当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健康的细胞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才会产生一些突变的细胞。
这些突变的细胞,不仅潜伏地深,繁殖能力也强。等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期。
但如果能早点发现这些突变细胞,并消灭它们,也许就可以改变生命的轨迹。
其次,是政策上的支持。
随着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医保体系和医保的压力也在持续上升。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强调,要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
不仅拨出了专项资金,还同时推动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建设,确保早筛技术能让更多的普通人接受。
有了如此强大的背书,诺辉在“早筛”这片蓝海,更是如鱼得水。
第三,诺辉凭着技术的领先和强大的学术背景,在癌症早筛这一新兴的领域,抓住了先机。
当时,国内的癌症早筛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的“早筛技术”还未能走出实验室,普通人真正能用上的产品屈指可数。
在这样有待开垦的蓝海中,诺辉的产品“常卫清”,毫不意外地脱颖而出。并在2020年,率先拿到批文,成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创”早筛产品。
此外,在资本市场,像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一直都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而诺辉团队的三位创始人均是北大背景,名校光环直接拉满。
![]()
所以诺辉迅速受到了资本的狂热追捧,并在2021年2月18日,作为“癌症早筛第一股”,成功上市。
首日的开盘价格,就从26.66港元/股的发行价,涨到了76港元/股。公司市值一度达到400亿港元。
一时间,诺辉成了资本和市场的宠儿,风头无两。
![]()
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早筛第一股”,却在短暂的高光之后,急转而下。
诺辉,是怎样将这一手好牌打烂的?
一方面,太多的聚光灯打在了诺辉身上,让它背上了“好学生”光环。
好学生,当然不能有差成绩。
但医疗行业,本就是出了名的“慢赛道”。与之相悖的资本市场,却是求快求速。
为了让财报好看,诺辉动起了歪脑筋。
![]()
诺辉一边让经销商大量下单,比如实际只需要100万的订单,却让经销商下800万的订单,中间多出来的700万差价,再通过其他名目返还给经销商。
这样销量有了,经销商也没有什么损失。
同时还伪造订单和样本。
为了保证检测量,他们伪造检测样本、虚构检测账户,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没有足够的粪便样本,他们就从环卫工人处购买。
![]()
一个样本不够用,就拆分成多个检测账户,生成多份检测报告。
这一系列的神操作,让诺辉在2022年有了漂亮的成绩,7.56亿元的营收,但讽刺的是,它的真实营收却只有0.7695亿。
另一方面,创始团队过早地沉浸在“明星企业”和“医疗独角兽”的光环里。
![]()
在上市后的几年里,诺辉风光无限,创始人也变得高调起来,频频接受报道,热衷于讲资本爱听的故事。
故事和愿景越来越宏大,却渐渐偏离了企业的根本——技术、临床与落地。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当“诺辉”沉浸在掌声中时,更多的玩家盯上了这块蛋糕。
比如华大基因、泰莱生物等纷纷入局,诺辉的市场份额慢慢被挤压。
尽管“癌症早筛”的背后,是千亿级的市场,但落地的挑战却比想象中难得多。
![]()
在To B端,医院还没能完全接受“居家筛查”模式,而医生考虑到责任和风险,则更倾向于推荐传统的肠镜检查;
在To C端,普通的消费者对“早筛”概念还很模糊,既不了解产品原理,更缺乏主动筛查意识。
最终,沉迷光环、忽视市场的诺辉,选择各种违规,一手好牌就这样打得稀烂。
![]()
潮水过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诺辉这一路走来,给整个行业都敲响了一记警钟。
第一,有技术,并不等于能落地。
要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市场,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更要有商业转化的能力。
如何让患者理解产品并打消顾虑;如何减少医生的风险,让医生信任;如何让支付方看到长期的经济价值……这些才是重中之重。
而诺辉光顾着好看的成绩,却忽略了落地。结果,技术再好,也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
![]()
第二,在“慢”的赛道,不要想着赚“快”钱和“热”钱。
医疗行业研发周期本就长,市场教育更是漫长,不能用互联网思维,一味求快。
诺辉却急于求成,刷数据,讲故事,做表面文章,将泡沫吹得无限大。
相比之下,像Genetron Health,则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先研究,再验证,然后积累数据,最后才慢慢推进商业化。
现在Genetron Health的 “HCCscree”早筛技术,已和多家医院、体检中心合作,并且还被纳入中国肝癌防治的指南中。
![]()
第三,医疗医药,关乎的是生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心存敬畏,不可丢了底线。
诺辉的造假行为,看似只是一个公司的声誉损失,实际上不仅伤害了患者和医生的信任,更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自从诺辉事件后,资本对于“早筛”的想象空间被打破,相关项目的投资也开始收紧,极大影响了早筛行业的发展。
![]()
再先进的技术,再宏大的故事,都抵不过诚信的缺失。
医疗行业,不仅是商业的斗角场,更是关乎生命的战场,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唯有守住初心,脚踏实地,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港股最大造假,爆了大雷》
2.36氪:《癌症早筛的【雅努斯】时刻:诺辉健康如何打开未来之门》
3.创业邦:《被“忽悠”的三位北大人7年不妥协,今敲钟开盘暴涨185%,市值超300亿港元》
作者:陈开心
编辑:柳叶叨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