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近期,我注意到一个引人深思的趋势:过去长期作为资产守护者的各地国有资本平台,正大规模涌入房产出售行列。一边是金融机构持续以折价方式处置抵押不动产,另一边则是国资背景企业集中挂牌优质房源。
这场由卖方主导的市场角力,已远超传统意义上的价格调整范畴。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于普通置业者与现有房主而言,又该如何在这场格局重塑中找准自身定位?
![]()
卖方阵营的内卷式抛售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矛盾,并非买方观望情绪与卖方定价权之间的拉锯,而是卖方群体内部的竞争白热化。此轮抛售主力不仅包括广为人知的商业银行系统,更出现了掌握大量存量资产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
例如,隶属于北京西城区国资委的天恒集团,正在加速转让位于海淀、朝阳等重点区域的多处住宅项目。这些物业普遍地处城市核心区位,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以往极少出现整批对外释放的情况。
![]()
四川西昌市房地产事务中心更是采取公开网络拍卖形式,一次性推出144套住房资源,起拍价明显低于周边成交均价,个别单位降价比例突破20%,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和竞拍热潮。
在广州、烟台、淄博等多个城市,地方国资控股公司也相继启动批量挂牌程序,涉及产品类型涵盖刚需小户型、改善型洋房乃至高端公寓,操作规模和推进速度前所未有。
![]()
而在这一趋势之前,银行体系早已成为楼市去库存的重要推手。受信贷业务利润压缩、净息差不断收窄影响,叠加个人断供率上升及房企贷款违约频发,银行手中积压了大量法拍房资源。
此类房产多源于借款人无力偿还按揭被司法强制执行,为尽快实现资金回流,银行在定价策略上通常较同地段二手房价低出10%至15%,形成显著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竞争。
![]()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参与房产甩卖并非突发行为。早在2023年,北京、济南、广州等地国资平台就曾集体出手,其中济南方面的动作尤为突出——单次挂出1341套现房,覆盖主城区多个热销板块。
当时全市新房加二手房月均成交量约为8000套,这意味着国资供应量直接占据整体交易份额近两成,相当于每卖出五套房就有一套来自政府背景平台,对本地供需关系造成巨大冲击。
![]()
如今这波新一轮国资抛售潮,实则是前期政策路径的延续与深化,标志着房地产市场正式迈入“大逃杀2.0”阶段。
![]()
动机拆解
无论主体是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平台还是个体业主,此次大规模房产出让的根本驱动力,皆源自债务压力的累积。尽管各方处境各异,但内在逻辑高度趋同。
地方国资的决策动因最为复杂多元。许多平台持有相当数量的商品房库存,原计划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或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但近年来房价持续回落导致资产收益不断缩水。
![]()
同时,租赁市场供给过剩使得租金回报率持续走低,而棚改需求萎缩也让部分房源长期空置。然而物业管理费用、融资成本等刚性支出并未减少,运营负担日益加重。
为维持现金流稳定,防止陷入财务赤字困境,只能通过变现部分不动产获取流动性支持。此外,这类房产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市值下跌将直接引发账面减值问题。
![]()
一旦形成大规模浮亏,不仅会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健康度,还可能触发审计问责与监管审查风险。因此主动剥离部分资产,待市场企稳后再择机回购优质标的,是一种审慎且理性的安排。
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地方化债任务紧迫。在202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前,“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运作模式盛行二十余年,推升地价与房价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财政愈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
某些城市土地财政占比一度超过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楼市遇冷,流拍频发,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而城投类平台债务集中到期压力却未缓解。
地方财政与融资平台双重偿债压力叠加,迫使国资房企加快资产变现节奏。在此背景下,“去地产化”逐渐成为国企央企的战略方向之一。
![]()
通过出售不动产回收现金,既能缓解短期偿债压力,也有助于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非主业资产比重。可以预见,国资卖房或将从应急举措演变为常态化经营策略。
相较之下,银行的动机更为明确:一方面净息差收窄严重侵蚀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攀升导致抵押物积压,双重挤压下亟需通过快速处置房产回笼资金。
![]()
至于普通个人业主,则更多出于现实生存考量。经济环境波动带来收入下滑甚至失业风险,原本可承受的月供变得难以维系。
更有不少人面临“房贷倒挂”局面——即房屋市场估值低于剩余贷款余额,继续持有反而持续亏损,被迫选择低价转让止损。三类主体的抛售行为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市场的深度调整图景。
![]()
楼市的价值回归正在发生
面对银行与国资联手形成的下行压力,坊间戏言:“本以为国企是来托市的,结果发现他们是来砸盘的。”虽为调侃,却真实反映了公众对当前行情走向的困惑与不安。
但从本质上看,这场看似惨烈的资产出清过程,实则是房地产告别泡沫、回归居住属性的必然阶段。对个体房东来说,这无疑是极具挑战的时代。
![]()
国资与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能够以低于市场价挂牌大批优质房源,在定价权上占据绝对优势。普通业主若想促成交易,唯有进一步压低报价,陷入被动竞价循环。
坚持原有挂牌价的房源则面临长期滞销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资产贬值。特别是那些拥有多套房产、依赖租金回报的投资型业主,不仅要承受房价缩水损失,还需应对租赁端供大于求的窘境,处境尤为艰难。
![]()
但对于购房者和整个行业而言,这段时期反而蕴藏着难得机遇。随着房价逐步回落至合理区间,刚需群体终于迎来更宽松的选择空间,不再需要为虚高溢价背负沉重贷款。
一些过去遥不可及的核心地段优质房源,如今已进入可负担范围,购房门槛实质性下降。从产业角度看,那些依靠高杠杆扩张、忽视产品品质的企业将加速退出市场。
![]()
而专注于提升居住体验、精研建筑设计、强化物业服务的开发商,则有望在洗牌过程中赢得口碑与市场份额,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官方将此类行为定义为落实“国有三资”改革目标,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具体实践。表述合规严谨,实则隐含着深刻的现实考量:尽早处置资产以锁定现金流,规避未来更大的估值损失。
![]()
此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挤泡沫的速度显著加快。但我们无需过度悲观。
任何成熟行业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周期性出清。房地产从过去的财富制造机器回归到满足基本居住功能的本质定位,虽会经历短期阵痛,部分投资者或将面临资产缩水,部分房企终将被淘汰出局。
但只有彻底剥离虚高的金融溢价,才能让行业摆脱对资本游戏的依赖,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实际居住需求。对消费者而言,当下最应保持冷静判断,既不必盲目追涨抄底,也不必因短期波动而恐慌抛售。
![]()
结语
应当基于自身实际需求与财务能力做出理性决策,优先关注地段潜力、配套设施完善度以及建筑质量等核心要素,而非单纯追逐价格涨跌趋势。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场变革既是严峻考验,也是重构生态格局的历史契机。
唯有顺应市场规律,摒弃投机思维,回归产品本源,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楼市的大逃杀2.0,本质上是一场价值重估的过程。那些曾被高昂房价掩盖的质量缺陷、区位短板与服务缺失,正在被逐一暴露。而真正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优质资产,终将在理性市场中脱颖而出。经历阵痛之后,一个更加健康、透明、以居住为导向的房地产新格局,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