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阳光透过大地,将温暖洒向深圳坪山某工业园区的每一个角落,一场延宕了年余的厂房租赁纠纷也随之消融。
“账户解封了!大家放开了干!”某制品公司负责人老周激动地向工人宣布好消息,车间里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欢呼声。
某股份公司负责人老姜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连忙给居民代表报喜,“钱到了!集体收益有着落了!”
一边是挣扎求生的创业人,一边是守护集体资产的当家人,如何从“两难困局”变成“双赢活局”?
困局
生存危机 VS 债权焦虑
故事开端,本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合作。2024年6月,制品公司租赁股份公司2000平方米的厂房,租期五年。股份公司免两个月租金,制品公司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合同字里行间透着“携手共赢”的期许。
可刚过一个月,制品公司带着满心憧憬进场,却遭遇经营寒流,资金链骤然紧张。从当年9月租期正式开启,租金便开始拖欠。股份公司一次次上门催告,制品公司的承诺成了泡影,欠租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
转眼就到了今年4月,欠付的租金已达27万余元。“这可是社区居民的集体资产,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股份公司急了,一纸诉状将制品公司告上了深圳坪山法院,不仅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厂房、结清欠款,还申请了财产保全。而制品公司账户被冻,生产线因缺原材料濒临停工。
“账户一冻,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这下可怎么办啊!”老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老姜也愁得心神不宁:“真把他们逼倒闭了,欠款找谁要?居民利益咋保障?”
一边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一边是集体企业的“债权焦虑”,两家企业双双陷入困局。
破局
保集体,还是救企业?
承办法官李旭春拿到案卷后反复翻阅,不断思考着两家企业的困境,心里渐渐有了答案:“一判了之容易,但企业倒了,债权空了,这不是司法该有的作为。”他决定,要在“保集体”与“救企业”之间,找出一条双赢的出路。
第一次调解,现场气氛凝重。老姜语气强硬:“拖欠八个月,我们已经仁至义尽,集体资产不能白白受损!”老周则红着眼眶坦言:“只要账户解封,我们马上就能接单回款,租金一定还!”
李旭春没有打断双方,而是静静倾听,待双方情绪稍缓,才缓缓开口:“大家坐在这里,都是想要解决问题。老姜要守护集体利益,老周想保住企业,其实并不矛盾。”
![]()
他先向老周释法:“拖欠租金确实违约,但若继续僵持,企业倒闭,得不偿失。”再对老姜分析:“倘若对方经营不下去了,你们也可能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给对方一个机会,让债权慢慢落地。”法理清晰,情理动人,双方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随后,李旭春又“背对背”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制品公司遇困难,不是恶意拖欠;股份公司为社区负责,也无可厚非。”他指着厂房的照片劝说道:“这片厂房,既能给社区带来收益,也能让企业安身立命,只要找到平衡点,就能让它重新发挥价值。”
一次次沟通,一遍遍调整方案,李旭春终于找到破解僵局的“金钥匙”——以“解封”换“付款”,用“分期”保“权益”。他提出制品公司先支付首笔租金18万元,股份公司同步申请解封;后续欠款分期支付,同时设置“逾期即一次性强制执行”的条款,既给制品公司留有“喘息期”,也给股份公司吃下“定心丸”。
![]()
“既保住债权,又留下活路,我同意!”老姜先点头。老周也信誓旦旦保证:“只要账户解封,肯定说到做到!”双方当场签字确认。
稳局
协议落地的“长效保障”
调解协议签完了,李旭春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为防止后续履约“掉链子”,李旭春还建立“每月回访+主动提醒”机制,一边督促制品公司筹备首笔款项,一边提醒股份公司准备解封申请。
几天后,18万元租金准时汇入股份公司的账户,制品公司的账户顺利解封。
![]()
看着车间里重新运转的机器,老周激动地给李旭春打电话:“太感谢了!我们企业有救了!”老姜也松了口气:“首笔款到账,后续分期也有保障,集体资产保住了!”
如今,李旭春仍在持续跟踪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每一笔按时到账的款项,都像是秋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两家企业。
创新司法助企举措,以更智慧、更温暖的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司法动能。今年以来,坪山法院共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5450件,民事调解撤诉率达六成。
来源:深圳中院 坪山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余淑娴
采写:刘 斌 杜灵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