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A股是“指数不算难看、体感却很难受”的典型震荡市,就像站在山口的旅人:前几天迎风上行,回望脚下的路,成就感不小;临近周末一阵逆风刮来,脚下打了个趔趄,又退回了台阶。上证指数在4000点上下来回拉扯,周四一度冲上十年新高附近,随后周五高位回落,收报3990.49点,再度失守4000点关口,深成指跌近2%,创业板指跌近3%。成交方面,两市本周整体维持在接近2万亿元的高位,周五缩量回落至1.96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明显收缩,近3300只个股下跌,赚钱效应明显降温。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本轮行情的底色仍是“估值重塑+流动性托底”。一方面,A股总市值今年以来已经从去年的约85.68万亿元抬升至108.27万亿元,年内增幅超过26%,创近十年同期新高,说明这一年来的上涨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整体风险资产重新定价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融资今年前十个月新增30.9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货币与信用环境整体保持宽松,给企业盈利和资本市场定价提供了比较厚实的外部支撑。这样的宏观环境,是指数屡创新高、但每到整数关口就会震荡消化筹码的制度性背景——资金并未离场,只是在高位更精细地选择方向和节奏。
政策层面的信号,中国人民银行在本周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保持流动性“充裕而不泛滥”。这意味着,短期内市场很难看到“大水漫灌”式的刺激,但也不用过度担心流动性突然收紧,更多是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倾斜。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证监会此前明确提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大中长期资金“耐心资本”,监管层将当前A股和港股定性为“重估期”,并通过优化QFII制度、深化创业板改革等举措,提升中国资产的配置吸引力。在这样的政策组合下,指数的波动更多来自风险偏好的短期切换,而非基本面和制度环境的根本逆转。
如果说4000点是一道“心理栅栏”,那本周市场在栅栏前的来回踱步,也像极了很多人的人生瞬间:我们总以为,跨过某个数字、某个头衔、某个所谓的“关口”,一切就会焕然一新;可真正走到门口才发现,门外的风景未必“惊天动地”,反倒是自己在门前的犹豫和折腾,消耗了最多的心神。其实投资的道理并不复杂,在趋势向上的大框架下,频繁进出只会把本该属于你的那一截上涨让给波动;而在估值抬升、情绪高涨的阶段,愿意慢下来、肯承认“看不清就少动”,本身就是极大的能力。许多投资者这几年最大的成长,不是学会了多少模型和指标,而是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能做到在平常日子里守好仓位、守住节奏,就已经比大多数人走得更远。
回到操作层面,本周的走势更像是对前期上涨的“技术性体检”。指数已经在一年多时间里从2800点一口气抬升至4000点上方,技术面存在充分整理的客观需求,在此期间高估值赛道股挤泡沫、主题股高位分化,本质上是在给下一轮更健康的上涨铺路。对中长期资金而言,这一阶段更适合做两件事:第一,重新审视组合中涨得太快的板块,敢于在估值远超盈利增速的品种上做减法,把盈利兑现到口袋;第二,把目光拉回到那些基本面稳定、分红能力较强、估值仍处历史中枢偏下的方向,以时间换空间,用“慢收益”去对冲“快波动”。
很多人问,现在还能不能“上车”?其实从投资之道来看,比“能不能上车”更重要的问题,是“你打算走多长的旅程”。若只是两三天的短途,那任何一次震荡都可能是风险;但如果你愿意用长期的视角去看,本轮估值重塑和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还远未走到终点。社会融资和货币政策为经济托底,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提升长钱的参与度,A股今年在全球资产定价体系中正在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格局下,更理性的态度是:既不盲目乐观,把每一次突破都当作新一轮“疯牛”的起点;也不草木皆兵,把每一次跌破整数位都视为“见顶”的信号。把仓位划成中长期、波段和机动三部分,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钱,在可控的波动中,慢慢靠近你对财富和人生的那条“安全边际线”。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