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周芳林 实习生 周子彤 文/图 ) 走进丰原生物的低碳生活体验馆,看见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服装、床上用品、家用餐具、人造皮革时,你很难把他们和“秸秆”联系到一块儿。
使用秸秆生产新材料,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它早已融入市井烟火。
![]()
“买了一件环保衬衫,店员说是玉米秸秆做的,赶时髦,咱也是‘环保达人’。”市民章先生说,这种面料亲肤不闷汗,洗了几次也不变形。在超市还看到了这种新材料做的餐具,觉得不错,又买了餐盘、砧板,健康、无毒,用得放心。
在市科技馆新材料展区,一件米色衬衫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聚乳酸纤维衬衫,透气,抑菌除螨。”科普人员介绍,聚乳酸纤维源自玉米和秸秆,废弃后可自然降解,不会像化纤一样残留微塑料。
秸秆的“奇幻之旅”在丰原的厂房里展开:一堆堆秸秆经过发酵、提纯、聚合等工序,最终蜕变为乳白色的聚乳酸颗粒。这些颗粒是生物基新材料的“母体”,可加工成餐具、服装、医用无纺布等产品。
“以前买菜都用塑料袋,现在拎个聚乳酸购物袋成了习惯。”市民高女士说,她在“绿色生活进社区”活动中领到了可降解购物袋。她发现,这种袋子装重物不易破,盛放蔬菜水果后表面也不会凝结水珠,方便耐用。
也许您还不知道,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餐桌上的一次性餐盒、水杯,以及可重复使用的餐盘、筷子,看似普通却暗藏“黑科技”——它们由玉米、秸秆等天然原料制成,用完埋入土中,数月内便能化作春泥。
![]()
绿色,是蚌埠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响当当的招牌。蚌埠市市场监管局监督科科长喻静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蚌埠供应的绿色餐具,总量有3000多万件,包括一次性刀、叉、勺、餐盒、餐盘、吸管,可重复使用餐盘、碗、杯子、筷子等,所有原料全部来自玉米秸秆等,无毒无害。这些餐具的使用可实现减少碳排放585吨,相当于3.2万棵树一年的吸收量,这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打造“无塑”冬奥的一道缩影。
这些“绿色餐具”来自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而它们的“前世”,就是田间地头的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具有低碳、安全、环保等特点,可以代替石油基塑料、石油基化纤生产生活必需品以及工程用品。
从百姓衣橱到冬奥餐桌,从田间秸秆到科技纤维,蚌埠用新材料书写着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当一件轻盈衬衫随风轻扬,当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盛进聚乳酸餐盒,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科技的温度,更是一个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正如丰原人常说的:“材料革命,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生活更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