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北京紫竹院公园的薄雾,一曲《姑苏行》的笛音便会准时在鸽子广场响起。31岁的孙楚泊手持竹笛,长裙飘飘,眉眼间带着东北姑娘特有的爽朗与灵气。这位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现任中央歌舞剧院的青年演奏家,用每周六上午的两小时公益演奏,在专业舞台与民间土壤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一、 从“学院派”到“百姓舞台”:艺术定位的破圈之路
出生于辽宁的孙楚泊,自幼浸润在东北民间音乐的沃土中。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后,她师从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系统研习传统技法与现代创作,2017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央歌舞剧院,成为乐团最年轻的独奏演员之一。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她曾以一曲《苍海一声笑》技惊四座,吐音如珠落玉盘,长音似流水潺潺,将武侠意境与民乐底蕴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转身走进紫竹院公园,她又能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应观众点奏《西海情歌》《我和我的祖国》,让音乐真正成为沟通心灵的语言。
这种“双轨并行”的艺术实践,源自她对“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理解。“音乐厅的聚光灯是荣誉,公园的树荫下才是根。”孙楚泊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她的演奏既有专业院校打磨出的精准技法——如《扬鞭催马运粮忙》中模仿马蹄声的急速双吐,又饱含对生活的热忱,正如观众评价:“听她吹笛子,能看见丰收的田野,也能听见心底的乡愁。”
二、公益演奏里的“人民情怀”:当竹笛遇见烟火气
每周六上午九点,紫竹院公园的老茶客们总会提前占好位置。孙楚泊的演奏从不设限:老人想听《东方红》,她便用笛子复刻出岁月的厚重;孩子好奇地凑到跟前,她就变魔术般吹出《小星星》的旋律。有一次,一位坐着轮椅的退伍老兵点奏《映山红》,她特意放慢节奏,笛声里的深情让在场者无不落泪。这种“零门槛”的艺术分享,让她收获了最朴素的赞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把调子吹进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
她的抖音账号“SunChuBo131919”记录着这些温暖瞬间:70多万粉丝中,有音乐学院的学生研究她的指法,也有退休职工留言“每周六的笛声是我的精神闹钟”。在流量当道的时代,她拒绝商业演出的高价邀约,坚持用公益演奏诠释“艺术的最高追求””孙楚泊用竹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艺术扎根人民,才能永葆生命力。
三、 青年演奏家的“新国风”表达:传统与当下的对话
除了公益演出,孙楚泊的专业探索同样令人瞩目。她将排箫演奏融入竹笛曲目,在《云宫迅音》中用西域驼铃般的音色重构《西游记》的奇幻意境;她改编的《铁血丹心》,以笛子的清亮与电子音乐碰撞,让年轻观众惊呼“原来民乐可以这么潮”。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像她手中的竹笛——既有千年竹韵的底色,又能奏响时代的新声。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追随她的脚步走进公园,有人带着乐谱请教,有人单纯为了听一曲净化心灵。孙楚泊说:“音乐不该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要像紫竹院的流水,永远流动,永远鲜活。”当她的笛声与晨光、鸟鸣、游人的笑声交织,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艺术高峰,不在奖杯与掌声中,而在每一个被音乐点亮的平凡日子里。
若你漫步北京的秋日,不妨在周六上午走进紫竹院公园。当竹笛的清越声响彻广场,你会看见艺术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属于聚光灯,而属于每一个愿意倾听的灵魂。我想,我会在不久的将来,走进紫竹院公园,现场聆听这位当代艺术家的精彩演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