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饭还没上桌,先看一场热舞表演?
无论是商场里的连锁火锅城,还是巷子里的家常菜馆,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统一服饰的年轻人,伴着动感神曲扭动身姿。
女服务员活力四射,男服务员耍帅卖萌,身边围满举手机拍摄的路人。
![]()
这股“跳舞引流”的风潮,不仅在餐饮业愈演愈烈,还悄悄渗透到剪发、健身等各行各业。
![]()
当服务员的招聘要求从 “吃苦耐劳” 变成 “颜值在线 + 会跳舞”,当 “好看”“会玩” 逐渐替代专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这场席卷全行业的“热舞内卷”,到底是流量密码还是饮鸩止渴?
![]()
餐饮业先卷为敬
“跳舞”成餐饮业流量密码
如今的餐饮业,“跳舞引流”早已不是新鲜事,不同类型的餐厅都在这场潮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一线城市的美食聚集地,几乎每家热门餐厅都有专属的“跳舞时段”。
![]()
晚餐高峰来临前,店员们会迅速在店门口列队,随着《科目三》《爱你》等洗脑神曲起舞,动作整齐划一又带着青春活力。
![]()
有的餐厅甚至专门搭建了小型舞台,配备音响和灯光,穿着性感的服务生们每天分 3-4 个时段循环上演,搭配“进店消费立减 20 元”“扫码送饮品”的吆喝声,瞬间吸引大批路人围观。
更有甚者,不少店的男店员会在上菜时份与客人“互动”,把 “跳舞” 融入服务的每个环节。
![]()
比现场表演更值得关注的,是招聘市场的变化。
打开主流招聘软件搜索 “餐厅服务员”,不少岗位的任职要求第一条赫然写着“形象气质佳,颜值高”,第二条便是 “会跳舞者优先,有短视频拍摄经验加分”。
不少饭店的招聘启事更是直接写明:“女服务员身高 160cm 以上,男服务员身高 175cm 以上,能接受定期舞蹈培训”。
![]()
这种“颜值 + 才艺”的招聘导向,让不少年轻人调侃:“别说年轻人脱不下长衫了,内裤都快脱完了。”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流量稀缺的当下,高颜值年轻人跳舞本身就具备传播属性。
这些跳舞视频被店员或顾客发到短视频平台后,很容易获得点赞和转发,为餐厅带来免费流量。
哪怕是不露脸的视频,几个年轻人利用运镜和舞蹈在镜头前跳舞,评论区也总有问:“这餐厅在哪?好想去打卡。”
![]()
但这种 “靠脸靠舞吸客” 的模式,真的能长久吗?
![]()
从餐饮到全行业
“情绪价值”内卷,谁也逃不掉
餐饮业的热舞引流,只是一个开始。如今,“给足客人情绪价值” 已经成了各行业的共识,而 “热舞表演” 作为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情绪输出方式,正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
以健身行业为例,除了传统的爵士舞、街舞课程,不少健身房通过“路演引流”,教练带着学员举办活动跳舞吸引路人报名。
![]()
瑜伽馆也开始尝试“动感瑜伽舞”,用节奏感强的音乐和简单舞蹈动作,吸引害怕枯燥的年轻消费者。
还有些美容美发行业,顾客在剪发时,还必须“欣赏”一段“八方来财”,美其名曰:“我们家理发还免费送一段舞蹈,客官,确定不办卡吗?”
![]()
在当下的经济下行期,消费者消费意愿更趋理性,单纯的产品或服务已经难以打动人心,商家急需通过 “视觉刺激”“情感互动” 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情绪满足,从而促成消费。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更是放大了这种趋势,“高颜值 + 强互动 + 新鲜感” 的热舞视频,更容易获得流量推荐,形成病毒式传播,这让商家们纷纷陷入 “不跳就没流量” 的焦虑中。
![]()
此外,各行各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商家难以找到差异化卖点,只能在“情绪价值”上死磕,而热舞恰好成为最便捷的选择。
![]()
流量狂欢背后的隐忧
过度娱乐化,大家“审美疲劳”了
不可否认,热舞引流在短期内确实能为商家带来流量和关注度,但这种“靠博眼球取胜”的模式,隐藏着诸多隐患,长期来看反而会反噬品牌。
最直接的问题是“审美疲劳与噪音污染”。一开始,路人可能会因为新鲜感驻足观看、拍摄打卡,但当所有商家都开始跳舞,相似的舞蹈、重复的神曲,只会让消费者快速产生审美疲劳。
![]()
更让人困扰的是噪音问题,为了吸引注意力,商家往往把音箱音量调得很大,动感音乐在街头巷尾循环播放,不仅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也让就餐、购物的消费者难以安心。
![]()
不少网友吐槽:“本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吃饭,结果餐厅门口的音乐吵得人根本没法聊天,只能匆匆吃完赶紧走。”
更严重的是 “品牌形象拉低”。部分商家为了追求传播效果,一味迎合低俗趣味,让服务员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跳舞,动作也偏向夸张、暧昧。
这种 “擦边球” 式表演,不仅无法提升品牌档次,反而会让消费者觉得 “这家店没品”“只会靠低俗手段吸引人”。或者是引发消费者的“反骨”行为,认为这家店特别“low”,反而流失了客源。
![]()
中年消费者大多对此十分反感,认为 “吃饭购物就该有吃饭购物的样子,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显得很不专业”。
年轻消费者虽然追求新鲜,但也对过度娱乐化的营销模式感到抵触,不少 95 后表示:“偶尔看一次觉得新鲜,看久了只会觉得尴尬,不会因为跳舞就去消费,反而会避开这些吵闹的商家。”
长期来看,过度依赖热舞引流,会让商家陷入 “流量依赖症”,忽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当商家把大量精力放在培训员工跳舞、拍摄短视频上,就会无暇顾及产品质量、服务细节的提升。
这种 “重表演、轻本质” 的模式,只能吸引顾客到店一次,难以形成长期复购。不少曾经靠热舞走红的餐厅,开业时门庭若市,不到一年就门可罗雀,原因就是 “除了跳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此外,这种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部分商家的舞蹈动作过于暴露或夸张,可能违反公序良俗,引发监管部门关注。
![]()
同时,要求服务员长期在门口跳舞,也可能涉及员工权益问题,比如是否额外支付加班费、是否存在过度劳动等,一旦引发劳动纠纷,也会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
生意应该回归本质
锦上添花的热舞,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实,“热舞” 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定位它的角色。
真正聪明的商家,会将热舞与核心业务有机结合,让其成为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非唯一的营销卖点。
成都有家主打民俗文化的火锅店,就给出了很好的示范。这家店并没有跟风跳流行热舞,而是将川剧变脸、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元素与舞蹈结合,用川剧变脸吸引顾客。
![]()
演员身着传统服饰,在餐厅中央进行表演,既不影响顾客就餐,又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对于餐厅而言,核心竞争力永远是“餐桌上的功夫”—— 新鲜的食材、独特的口味、合理的定价。
对于美容美发行业而言,核心是精湛的技术、安全的产品、舒适的体验。
热舞只能作为 “辅助手段”,比如餐厅在顾客等待上菜时,安排店员跳一段简短的舞蹈缓解等待的焦虑;服装店在节假日推出舞蹈表演,增加节日氛围。
这种“不喧宾夺主”的方式,既能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情绪价值,又不会让品牌显得低俗、不专业。
此外,商家还可以探索更多 “高级” 的情绪价值提供方式,而非局限于热舞。
今年大火的鸡排哥,用“鸡排免费,塑料袋6元”这种类似于脱口秀的方式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同时更宝贵的是他不添加任何“科技与狠活”,餐品质量得到保障。
![]()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而且比单纯的热舞引流更具可持续性。
![]()
流量终会退潮,产品和服务才是立身之本。
从餐饮业蔓延到全行业的“热舞内卷”,本质上是经济下行期商家流量焦虑的集中体现。
![]()
在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热舞凭借低成本、高传播的特点,成为商家眼中的 “救命稻草”。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流量终究是短期的、虚幻的,消费者的新鲜感会很快褪去,只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留住顾客。
过度依赖热舞引流,不仅会让商家陷入“审美疲劳 — 更夸张表演 — 再疲劳”的恶性循环,还会透支品牌信任,拉低行业档次。
![]()
当所有商家都在靠“颜值 + 热舞”竞争,最终只会陷入同质化的低价竞争,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商家而言,与其在热舞上过度内卷,不如把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
![]()
可以借助娱乐元素吸引流量,但不能本末倒置;可以提供情绪价值,但要以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
毕竟,消费者走进餐厅,是为了吃一顿好吃的饭;走进理发店,是为了换一个满意的发型。这些核心需求,永远不会被热舞所替代。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需要警惕“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回归行业本质,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流量焦虑,实现可持续发展。
毕竟,流量终会退潮,只有守住本质的商家,才能在行业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